赵雯 张博伦 熊志勇 曹闻加
汀泗桥,为造福乡亲而建的古桥;
汀泗桥,中国历史文化的名镇;
汀泗桥,北伐战争史上的丰碑。
铁血军魂先烈铸,革命红旗后人擎。
95年过去,烽火早已湮没于青山之中,但敢于拼搏的“铁军”精神却在这里生根发芽,一代代汀泗儿女续写着时代的传奇。
如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个小桥流水、山清水秀的红色美丽村庄——汀泗桥社区正释放着独特魅力,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汀泗桥社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镇原是粤汉铁路线上的一个古镇,水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站在古老的汀泗桥上北望,泗水河从桥下穿过,京汉铁路跨河而建。小镇街道宽阔,两侧灰瓦白墙,一派徽式风格。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与城镇化发展的现代美景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铁军”称号诞生于此
传说宋代,一位叫丁四的老人倾终身积蓄,修建了一座小桥,后人为纪念他,命名为“丁四桥”。后经文人墨客点睛,在“丁”和“四”前分别加了三点水,就有“汀泗”之名。汀泗桥的闻名不仅因为它久远的历史,更得益于中国近代史上闻名全国的北伐汀泗桥战役。这场战役,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锻造了一支“铁军”,让小镇与一个不朽的名字——叶挺,联系在一起。
走进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仿佛重回当年的战场。
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浮雕
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分三路从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
1926年8月25日,由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先遣队叶挺独立团进占蒲圻(今赤壁)中伙铺车站,切断了驻湘吴军沿粤汉铁路北撤之路。吴佩孚急忙纠集2.6万余顽敌占据汀泗桥天险,在塔垴山筑营垒工事,架重型火炮,居高临下抗击北伐军。
8月27日凌晨,叶挺独立团以当地农协会员为向导,从吴军背后发起攻击。腹背受击的吴军沿铁路向咸宁方向溃退。叶挺独立团乘胜追击,攻占了咸宁县城(今咸宁市中心城区的永安)。8月28日上午,第四军全部抵达咸宁(今咸安)。此役共歼敌3400余人,缴获火炮4门,步枪1500余支。第四军因此荣获“铁军”称号。
为纪念这一战役,2006年,咸安区兴建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2009年正式开馆。展厅图文并茂,分为“北伐风云”“汀泗鏖战”“名将风范”“业绩永存”四个展区,展现这场激烈的战役。2009年5月,纪念馆被中宣部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铁军”精神代代传承
故垒依旧,鼓角如闻。如今在汀泗桥,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传奇历史。
叶挺独立团指挥部旧址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这栋欧式二层砖混楼房,整体结构保持完整,成为汀泗桥又一红色“打卡”地。
沿着布满竹林的塔垴山而上,碉堡、炮台、战壕等北伐战争遗迹保存完好。从山上眺望,可见曾经烽火硝烟的粤汉铁路老铁路桥依然坚固,常有货运列车隆隆驶过。
除了遗迹留存,也有先烈长眠于此。北伐汀泗桥战役中,叶挺团有134名将士牺牲,烈士遗骨被安葬在汀泗桥西山。为了纪念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29年,国民革命政府在当年的战场遗址修建了烈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进行了修缮,陵园门前,竖起一块高高的石碑,上面刻着叶剑英题写的“北伐先锋”四个大字。此陵园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红色+美丽”融合发展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汀泗桥社区探索着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力求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逐步推进转换,努力打造群众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2021年,汀泗桥社区完成了汀泗桥两岸道路亮化工程后,汀泗桥美景一度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惊艳网友,吸引了八方来客。如今的汀泗桥,道路宽敞整洁,两旁绿树成荫,汀泗河岸杨柳依依、古树苍翠,农家新宅边绿意盎然。每天早晚,社区居民就会聚集到新建的文化广场,或练太极,或翩翩起舞,或怡然散步,地花戏等各种文体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汀泗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中奇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我们将分阶段不断完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逐步形成古迹游览、参观学习、演艺表演、模拟体验、生态观光、文创推介等多种市场业态,迎合各类市场群体需求。多措并举把丰富的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确保群众持续受益,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
(来源:学习强国湖北平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