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黄冈市创新实施“五个一”工程推进文物保护利用

发布日期: 2022-12-05 来源: 黄冈日报

沈红星 瞿慧一 张志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摘录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新闻故事】

  一部湖北史,半部黄冈书。

  黄冈,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建置历史的古城,远至旧石器时代、近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5821处历史遗址遗迹,总量居全省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历史瑰宝,让文物精彩地活起来?

  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探索,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市级领导领衔督办的重大改革项目,建立市级文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实施一处一策、一张网、一个数据库、一本账、一本书等“五个一”工程,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提档升级,让一处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久久为功 唤醒“沉睡”的文物资源

  千年古建柏子塔,地质奇观九龙山。今年国庆长假,麻城九龙山地质公园内游人如织,徜徉在柏子塔旁。

  柏子塔因一株柏树蟠根生长于塔顶而得名。塔高47.1米,有九层,是现存六边形楼阁式砖塔中年代最早的古塔之一,在建筑时代、建筑地域和建筑风格上都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沉浸在柏子塔精致绮丽之中的人们很难想象,这座始建于唐代、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塔,一度面临风雨侵蚀、人类活动等诸多困扰。

  保护文物使命神圣。市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强调,柏子塔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整体维修,成立柏子塔文物管理所,安装保护标识,配备文物保护员,编制完成国保记录档案,完善文物安全管理制度……

  多方协作,久久为功,柏子塔虽饱经沧桑,但依然挺立,串联起周边多个景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能量。

  不只是柏子塔。黄冈大地一处处“沉睡”的文物资源被唤醒背后,是深厚绵长的情怀彰显、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引。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成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坚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摸清家底的重大举措。先后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革命文物、长江文物等多轮资源普查,建立文物名称、保存状态、年代、利用等数据库。

  这是对文明根脉的孜孜探求。出台《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以及《黄冈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黄冈市文物保护利用“五个一”工程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文件,高位推动全市文物保护利用提档升级。

  这是真金白银的巨大投入。“十三五”以来,全市争取国家、省级和市级专项扶持资金近2亿元,投入50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和三防工程,夯实了保护利用基础。

  这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执法力度。5月6日,蕲春县公安局蕲州派出所接该县文物局负责人报警:“位于蕲州镇的荆王古墓群被盗”。经鉴定,该处被盗古墓葬属于明朝时期。接警后,蕲州派出所联合刑侦大队成立专班开展侦查,历经3个月鏖战,先后将张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近年来,全市破获文物犯罪案件2起,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共出具检察建议12处。

  这是文化瑰宝晋升之路的艰辛求索。从“市保”到“省保”再到“国保”,文物每一次“身价”的飙升,都有不为人知的担当付出。

  “保护文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绝不能让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手上受到损毁”——这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深刻体会,也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五个一”工程 让文物“活”起来

  青松叠翠,土砖青瓦,苏维埃大礼堂、红军井……红色遗址和红色景点沿着宽阔干净的柏油路一路延伸。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央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建筑外墙上挂上文物保护标志牌、安全责任公示牌,里面火灾探测报警器、监控摄像头等装置一应俱全。

  “我每周至少巡查一次,雷雨天每日一巡。”文保员王红平夹着巡查记录本,绕着房子里里外外仔细查看了一圈。他告诉记者,如果发现遗址有一点细微变化,就会第一时间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百余公里之外,文保部门通过“黄冈智慧旅游信息化管理”平台,可随时查看王红平的巡查情况。而在红安另3处国保单位陡山吴氏祠、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内外均已安装数十个摄像头,管理员可以通过视频App随时随地无死角地看到文物情况。同时APP具备自动报警功能,发现有人为破坏或者是恶劣天气可以报警。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一张网”建成后,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更精准科学。

  文物保护利用不断提档升级,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四有”“五看、四器、两到位”基础上,创新推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五个一”工程:

  ——落实“一处一策”,让文物有了“护身符”。今年以来,调整完善东坡赤壁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制定董必武故居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案,确保每一处国保单位有量身定制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

  ——建成“一张网”,让文物有了“千里眼”。投入300万元搭建“黄冈智慧文旅信息化管理”平台,分步推进16处国保、127处省保单位视频监控纳入市级监管平台。目前,已有10处国保单位(77处监控点位)可视化安全监控手机APP终端投入使用,实现全天候监控、线上线下同频管理。

  ——完善“一个数据库”,让文物“活起来”。建立更新全市5821处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库;推进149198(件/套)馆藏文物档案数字化管理。启动东坡赤壁等重点国保单位数字工程建设,推进互联网+、VR全景数字化和3D动漫技术,实现线上360°动态展示,推进“数字景区+展厅+文物+导讲”融合式发展。

  ——记好“一本账”,让文物有了“身份证”。完成全市馆藏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建卡工作。翻阅档案,文物名称、级别、编号、尺寸、数量、年代、简介、位置信息、保存状况、风险状况描述、文物照片等信息一目了然。

  ——编写“一本书”,讲好黄冈故事。以16处国保单位史实和历史故事为内容,组织编写《黄冈宝藏》,全面推介黄冈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文物资源,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毕升墓的变迁,正是推进“五个一”工程的生动写照。

  走进英山县草盘地镇伍桂墩村,毕升纪念园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

  “如果前期毕升墓没保护好,就不会有今天的毕升纪念园项目。”英山县文物局局长胡义斌说,毕升墓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进程史、文明发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按照“五个一”工程要求,成立了毕升墓文物管理所,安装安防消防监控系统,同时并入市文旅智慧平,毕升墓文物保护规划通过省文旅厅评审。如今该“国保”单位正成为英山发展全域旅游的引爆点。

  英山县正依托毕升墓,着力推进毕升纪念园建设,打造活字印刷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结合烈士陵园、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陈列馆和同步建设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项目,将英山打造成为集传统文化、红色教育、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的文旅主阵地。

  不仅是毕升墓,放眼黄冈大地,黄州东坡赤壁、蕲春毛家咀西周遗址、黄梅四祖寺五组寺、武穴郑公塔、浠水万年台戏台、麻城雷氏祠等一处处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瑰宝,在“五个一”工程推动下,愈发光彩夺目。

  “活起来”的黄冈文物,正走近百姓、走向世界。

文旅融合 让文物资源“火”起来

  典型的丹霞地貌,二赋堂、涵辉楼、栖霞楼、酹江亭、睡仙亭等20多个景点,依山势高下而立;现存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近300块;900多年前,苏轼于此写下千古绝唱赤壁“二赋一词”……每逢节假日,来东坡赤壁公园的游客,一拨又一拨。

  位于古城黄州西北边的东坡赤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4A级景区,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

  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近年来,我市包装申报了“东坡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该项目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总投资92亿元,其中争取国开行授信72亿。

  市第六次党代会、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东坡文化旅游区建设”。

  项目规划有“一景区四街区”,即东坡赤壁景区和东坡赤壁、文庙、沙街、安国寺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含文物及历史建筑修缮、一般建筑更新改造、景区提升改造、开放空间打造、文旅IP建设、市政配套改造等城市更新具体项目。目前,项目资金申报、招商运营、规划编制、先行启动核心区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黄冈大地一处处文物愈发“火”起来。

  了解东方巨典《本草纲目》的前世今生,观摩300多种动物、植物、矿物标本……位于蕲春县蕲州镇雨湖畔的李时珍纪念,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时珍墓,逐步发展起来的4A级景区。

  2021年,李时珍纪念馆共接待游客63万人次,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2123次。

  红安县发挥多处“国保”单位的资源优势,将文旅产业发展与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增强红色旅游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21年红安全县旅游接待达1107.3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亿元。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好发挥文物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此为引领,我市在遵守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合理利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围绕创建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定位,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9大重点任务,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方式统筹推进,努力让文物资源资产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彰显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作用。

  投入8000多万元改造升级董必武纪念馆等9个场馆,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推出黄冈现代革命史、建党百年黄冈历史成就等专题展览。

  开展青少年红色研学社会实践,引导党员群众参观革命纪念场馆,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近300个,打造红色旅游A级景区30家,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经典景区7家。

  红安黄麻起义纪念园保护利用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创建5A级景区写入《省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

  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争取13个重点规划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红色资源项目库,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开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红安黄麻起义纪念园红色旅游综合体等文旅项目,精心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当你徜徉在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穿越千年历史时空,探秘邾城古迹;当你漫步“中国革命第一街”七里坪镇长胜街,追忆峥嵘岁月,聆听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址故事;当你走进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黄梅县,在五祖寺的香烟袅袅中感悟禅宗文化;当你踏入黄冈市博物馆,通过一件件宝藏,读懂黄冈这座“宝藏城市”的前世今生……你一定会感受到这座文物大市折射的文明恒久魅力、镌刻的民族前行足迹;一定会激发数百万黄冈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自信与骄傲,涵养着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跨越时空,承载华夏5000多年的文明史、黄冈2000余年的建制史、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传承不绝的宝贵遗产,点燃大家的壮志豪情,黄冈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凝心聚力、昂首阔步!

  【感悟感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的内容有30余处,特别是报告第八部分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阐述,为我们努力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文旅工作者,将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明责思为,在站位全局中践行使命担当,深刻领会政治之责、时代之责、历史之责;担责勇进,在深入融入上率先示范引领,激扬敢闯敢试,勇争一流的勇气;厚植敢为善为,善作善成的底气:磨砺雷厉风行,快干实干的锐气,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黄冈市文旅局副局长(分管文物工作) 王萍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负责人,我将带领黄冈市博物馆一班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目标,落实行动。不断发挥博物馆公益职能,办“好”展览、搞“好”活动、讲“好”故事、做“好”服务、传“好”文化,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在工作中创特色、树品牌、出亮点、上水平, 办人民群众喜爱的博物馆。真正做到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为目标,以精品展览、教育活动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贡献文博力量。

  ——黄冈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研究馆员 刘焰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文物工作者,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落实到文物工作的具体工作之中,继续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切实把红安县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力推动革命文物工作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擦亮红安红色旅游品牌,争创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红安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王卓

  (来源:黄冈日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