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指导

习近平: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

发布日期: 2017-12-18 来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挥大数据的价值,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一。习近平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
  一、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大数据的应用看似“高大上”,但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我们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来谈大数据。衡量大数据成效的标准,不应是TB这样的客体标准,不是创造了多少TB的数据,而应是利用这些数据,在满足人们需求方面创造了多少价值,有多大意义。离开了人这个参照系,很难判断数据是不是有价值。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民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要以大数据服务社会广大民生,利用大数据技术,遵循普适化、中枢化、自发化的逻辑,为百姓、企业、产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大数据与群众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健康医疗和社会公共服务等相融合,更好地解决民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大数据时代,民生服务也是民声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及时了解百姓诉求,切实倾听民声,多些百姓点菜,少些政府配餐,进而提供精准服务。可以说,民生大数据恰似百姓心中的那份菜单,背后折射的,正是百姓的殷殷期待。只有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民声,才能进一步推动决策精细化和服务人性化,如“通勤快车”一样,让百姓切实受益。
  要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依托大数据,发现民生需求,丰富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二、推进大数据普及应用,深度开发各种便民应用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当前,虽然简政放权、便民服务等举措不断,但“办事难、出行难、看病难”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深究其因,症结就在于民生服务碎片化、部门资源条块分割、大数据技术社会化进程缓慢,民生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多重因素叠加。对此,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民生服务,弥补民生短板,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住房、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
  加强统筹,消除“信息孤岛”。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造成极大浪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形成 “信息孤岛”,导致部门资源条块分割等问题,给应用带来不便。当数据具有资源要素与公众属性之后,数据的开放度决定着服务的有效性。尤其是一些涉及到民生的公共数据,更应无条件对外开放。正因如此,“开放数据”已成为一股世界性运动,各国政府则成为这场运动中最重要的对象。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数据已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要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
  突破知识壁垒,推动大数据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大数据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时,不仅要掌握一定量的数据信息,而且要对相关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和处理,充分挖掘数据的利用价值,为重要事项的决策提供依据。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在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来推动大数据技术的社会化进程,最大程度挖掘数据潜在价值,突破知识壁垒,实现大数据技术的价值与社会进程的有效对接,全面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我们要加大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大数据技术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数据开放、市场主导,以数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大数据领军企业,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三、加强重点领域的大数据运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定格出路。数字化变革的浪潮,在冲刷着旧有海滩的同时,也为民生重点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撑。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助力。”
  加强精准扶贫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扶贫领域,通过扩大信息采集渠道、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加工效率,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是我们顺利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的有效方法。首先,引入大数据技术,有利于“识真贫”。应用大数据技术,打破地区、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通过构建大数据扶贫系统和服务平台,实施数据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估,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失误,把真正贫困的筛选出来,把不符合条件的“踢”出去。其次,依托大数据技术,有益于“扶真贫”。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扶贫数据进行实时观测、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既能找准脱贫的主体、重点和关键,也能确保扶贫项目科学合理、精准到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宝贵资源精准投放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真扶贫”。要拔掉“穷根”,就要对准靶心、精确滴灌、使出实招。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情况、脱贫进度等做到精准把握。同时,依托大数据,还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服务,以便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因人而异发展产业、对接帮扶,确保脱贫取得实效。
  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助力。大数据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首先,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政府部门能够更好地采集大量社会公众需求信息,搜集大量民意、诉求信息,这些信息将与环境保护部门的数据相结合,形成环保大数据。其次,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政府提供的电子公共服务能够让更广泛的社会公众、企业参与到政府的管理和决策中,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环保大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另外,通过对地理大数据、环境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环境分析,能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并作出相关的防护措施。政府管理、决策部门应该创新环境信息管理的体制机制,探索在环保部门成立专门负责环境信息和大数据工程的下属机构,统筹管理环境信息的规划、搜集、分析、发布及公众反馈,实现环境大数据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时不我待。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让数字红利充分释放,让大数据在强化民生服务、弥补民生短板上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来源:中国干部学习网)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