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焦裕禄事迹是怎样被发现的

发布日期: 2018-02-06 来源:

张应先

  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的报道,这是有关焦裕禄事迹最早的一篇报道。我参与了这篇报道的采写,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事,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我原在新华总社国内部工作。1964年10月,总社调整河南分社领导班子,我到河南分社任副社长。当时分社的社长还没有到职,我的任务是先把工作抓起来。到郑州后,我立即到河南省委报到并请示工作。当时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是刘建勋,省委宣传部长是宋玉玺。他俩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很风趣地说,河南是灾区,欢迎你来同河南人民同甘共苦。这席话既表达了欢迎之情,也交待了河南人民与困难作斗争的现实省情。
  新闻报道要为现实服务。根据总社和省委的指示,分社的工作要开创新的局面,我们召开了记者情况汇报会,研究制定宣传报道计划。会上我第一次听到焦裕禄的名字。提供线索的是农村组记者鲁保国。他说,今年5月省里召开豫东沙丘造林会议,兰考县县长张钦礼在会上除汇报本县造林情况外,还介绍了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事迹。
  记者的介绍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严重灾害的豫东平原上。1962年冬天,组织上派焦裕禄到兰考任县委书记。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同县委一班人制定了三年改变兰考面貌的规划,表示不达目的死不瞑目。后来县里的人心凝聚起来了,形势好转起来了,但焦裕禄却积劳成疾倒在还没有治理完的沙丘上。他临终时念念不忘兰考人民说:“我活着没有把沙丘治好死了也不离开这里,我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让我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接着,高飞、戴德义两位记者把间接听到的有关情况,也在会上作了介绍。他们曾建议抓住这一重大线索组织宣传报道,但恰遇分社调整领导班子,人心浮动,事情被搁置下来。
  记者情况汇报会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为扎根在中原大地的新闻工作者,谁没有看到过自然灾害的肆虐,谁不了解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企盼。一种责任感在与会同志心中涌动:“这一线索是我们分社发现的,也应由我们分社去完成这一报道任务。”
  接着分社成立焦裕禄报道小组,由我和鲁保国、逯祖毅三人组成,任务落实到人。大家着手进行紧张地宣传报道准备工作。大家议论,是写新闻还是写通讯?当时认为,写新闻比较快。为了让这个典型尽早见报,决定把这篇报道写成新闻。
  这时,新华总社国内部农村组一位负责同志路过郑州,我向他汇报去兰考采访焦裕禄事迹的打算。他听了汇报后愣住了,随后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你还想去报道死人啊!”我理解这话中包含的对重大典型宣传的谨慎态度,但决不赞成对震撼群众心灵的先进典型的麻木。我说:“谁说死人不能报道,只要事迹典型,对人民群众有教育意义,人死了也可以宣传。雷锋、王杰的报道不都是属于这一类报道吗?焦裕禄的事迹生动感人,搞了这么多年的农村报道,遇到几个像焦裕禄这样的县委书记呢?”他无言以对,同意分社去报道这个典型。
  一个重大报道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新闻由头。正在考虑报道怎么入题的时候,省委召开了生产救灾动员大会。省委第二书记文敏生在谈到灾区干部思想状况时,表扬了已故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说他是生产救灾中涌现出的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全省干部都应该向他学习。这个动员对我们真是雪中送碳,它表明了省委的态度,点明了宣传报道的现实背景。回分社我对鲁保国、逯祖毅说:“新闻由头有了,走,马上动身去兰考!”
  我们到了兰考,“新华社焦裕禄报道组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干部和群众争先恐后向记者介绍焦裕禄的事迹。
  最先找来的是张钦礼县长。他一见面就深情地说:“我可把你们盼来了……”张钦礼眼泪汪汪地向我们介绍了焦裕禄带领县委一班人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事迹。他说:“老焦虽然去世了,但他那种同兰考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革命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
  接着,县委办公室主任卓兴隆把焦裕禄亲手制定的不改变兰考面貌死不瞑目的规划拿给我们看。他说,这个规划是焦书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为了实现这一规划,他带病坚持工作,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兰考人民。
  闻讯赶来的还有县委办公室秘书刘俊生,他主动陪我们到焦裕禄生前树立的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四个典型单位去采访。在村里,不少群众主动前来反映情况,提供线索。一些人眼泪汪汪地说:“焦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啊!他来到我们这里,就领着我们治沙、治碱、治水,等到我们这里自然面貌稍有改变时,他却离开了我们,我们真想念他啊……”
  走到一棵泡桐树下,刘俊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焦裕禄的照片给我们看。他说:“这张照片就是在这棵泡桐树下拍的,当时焦书记肝部疼痛,走不动了,他用手撑着腰部在这里停了一会儿,我抓住这一机会给他照了这张照片。现在他去世了,但他带病工作的情景,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兰考,我们的采访已不仅仅是挖掘和整理线索,而是在采掘一座精神富矿。焦裕禄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他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高大形象令我们再也放不下手中的笔。鲁保国、逯祖毅推荐我来执笔,我含着眼泪连夜写出一篇报道。为了争取早日见报,我们一面送审,一面将稿件传给总社。总社于11月18日播出,《人民日报》第二天把整个报道刊登出来。
  焦裕禄的事迹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河南引起很大反响。河南省委正式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忠心耿耿为人民的精神,并指示《河南日报》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报社总编辑刘问世、副总编辑翁少峰对此事抓得很紧,先后派出农村部主任李光照、黎路、记者部主任安孚林等人赴兰考采访,对焦裕禄事迹作连续报道。省电台也派出编辑、记者前往采访。在各方面配合下,全省迅速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时隔一年,总社副社长穆青带着冯健同志到河南了解灾情。最初他们没有准备宣传焦裕禄,后来听了分社对焦裕禄事迹的汇报深受感动,认为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有进一步宣传报道的必要。出于对饱受自然灾害折磨的河南人民的同情,出于对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的敬重,穆青决定留下来,赴兰考采访。
  在兰考穆青经过和各级干部群众座谈,搜集到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素材。决定以长篇通讯的形式再一次报道焦裕禄的事迹。这篇通讯从采写,到修改、提炼、加工、编辑经过了好几道工序。初稿写成后,带到北京,又做了好多修改和补充。最终形成了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和《人民日报》刊出后,震憾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许多干部和群众一遍又一遍地收听广播,阅读报纸,人们从焦裕禄事迹中看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
  学习高潮掀起后,我又一次到兰考采访。张钦礼见面就说:“你是第一个报道焦裕禄的人,是有功之臣啊!”我说:“不,我们尽力了,但报道没有写好。穆青、冯健、周原写的这篇通讯更生动感人,焦裕禄好象还站在群众之中。”他用豫东的群众语言对我说:“你放的是小炮,他们放的是大炮。大炮是小炮引出来的,如没有小炮,也可能引不出大炮。”
  此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晃将近40年过去了。摩挲着那张焦裕禄在泡桐树下的照片,当年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这是一种幸福的回忆。
  (摘自《春秋》2017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