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知识荟萃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八大红色苏区

发布日期: 2015-04-16 来源:

  冯传武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西苏区),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三大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崔琪、万涛、柳直荀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根据中央精神,带领广大军民,通过英勇卓绝的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其区域跨越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形成了洪湖、湘鄂边、鄂北、鄂西北、荆当远、巴兴归、松枝宜和洞庭湖特区等8块红色根据地,这些地区是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及以后成立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其全盛时期,连游击区在内,牵延70余县,先后进占过监利、沔阳、潜江、石首、华容、南县、公安、桑植、鹤峰等县城。全区人口约370万人,主力红军累计3万余人,地方赤色武装累计约20万人,革命政权和农、工、青、妇组织都有很大发展。它地处华中腹地,威逼武汉、长沙等重要城市,及东西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与鄂豫皖、湘鄂赣、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川东游击区和川陕根据地遥相呼应,相互配合,为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洪湖根据地
  洪湖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苏区的中心,是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包括今天的洪湖、监利、沔阳、江陵、石首、公安、潜江、天门、京山、汉川、华容、汉阳、应城、云梦、孝感、南县、安乡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
  党的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抽派了大批干部,前往鄂中、鄂西地区,组织发动了洪湖地区的秋收起义,为创建工农红军和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28年1月中旬,受中央委派前往湘西北发动武装斗争的贺龙、周逸群根据湖北省委的决定,抵达监利,组建了第四十九路工农革命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拉开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序幕。
  1928年3月,湘鄂两省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暂趋缓和,转而联合起来向革命力量进攻,鄂中、鄂西一带的党组织遭敌破坏,省委巡视员关学参、鄂西特委书记张计储、石首中心县委书记李兆龙等10余人被捕牺牲。下旬,由湘鄂边转回石首的周逸群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赴沙市,会同原幸存成员,组建鄂西临时特委,并将特委机关迁往宜昌。7月上旬,湖北省委指示恢复鄂西特委,由周逸群、万涛分任正副书记,辖区扩大到湖南南(县)华(容)安(乡)地区,同时,兼管因鄂中特委负责人牺牲而与上级中断联系的监利、沔阳、天门、京山、汉川、潜江等县委。重组鄂西特委后,逐步形成城乡斗争高潮。到1928年底,在洪湖、大同湖、大沙湖、白露湖等处开辟了一些小块的较为巩固的苏区和较大面积的游击区域。
  1929年3月6日至7日,鄂西特委在江陵沙岗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着重传达中共“六大”决议和中央的指示精神,确定鄂西区党的任务是大力发展游击战争,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实现土地革命,创建赤色根据地。会后,鄂西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3县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游击大队在各地赤卫队配合下,利用江河湖汊交错、芦苇茂密的天然条件,展开游击战,集中进攻团防武装和国民党杂牌部队,使江(陵)石(首)监(利)沔(阳)华(容)等地苏区发展迅速。8月,鄂西游击大队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党代表,段德昌任参谋长,下辖3个大队9个中队共1000余人。鄂西游击总队成立后,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清剿”。到1929年夏秋,洪湖根据地初步形成,面积横亘数百里,普遍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
  1929年12月,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周逸群任党代表,下辖3个纵队,共5000余人。1930年2月5日,遵照中央指示,独立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孙德清、邝继勋先后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全军约7000余人。接着,红六军挥师东进,不断取得胜利,使江陵、石首、沔阳、监利、潜江苏区联成一片。4月,鄂西特委在石首调弦口召开江、石、沔、监、潜五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中,成立鄂西五县联县政府,周逸群任主席,崔琪任副主席。鄂西五县联县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洪湖根据地完全形成。
  1930年9月22日,贺龙率红二军团,在十万农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监利县城,使湘西鄂西联成一片。1930年9月24日,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在监利城召开联系会议,决定把鄂西特委扩大为湘鄂西特委,把鄂西五县联县政府扩大为湘鄂西联县政府。10月上旬,湘鄂西特委第一次紧急会议在监利城举行,宣告湘鄂西特委的成立。10月16日,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监利县城茶庵庙隆重召开,宣告湘鄂西联县政府成立。1931年3月27日,中央派夏曦来到监利,召集特委、联县工作人员和部队在监利桥市克塘村(特委、联县政府临时驻地)开会,宣布成立湘鄂西中央分局和湘鄂西独立团。6月16日,中央分局、湘鄂西特委在瞿家湾召开扩大会议,成立湘鄂西临时省委,崔琪担任省委书记。12月11日,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周老嘴召开,产生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崔琪为主席。 1932年1月22日,湘鄂西省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周老嘴召开,产生了新的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形成了以周老嘴为红色首府,纵横50平方公里的三角红色区域。洪湖苏区已成为湘鄂西政治的中心,革命的中心,红色根据地的中。
  1932年夏,蒋介石在武汉组织了所谓“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部署了对苏维埃区域的第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主张攻打中心城市,放弃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再加上错误的“肃反”,使红军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洪湖地区又严重缺粮,这就给红三军在洪湖地区坚持反“围剿”斗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32年8月11日,敌人分头推进,全力围攻洪湖苏区。8月31日,周老嘴失守;9月3日,中央分局、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瞿家湾被敌人占领。敌人进入洪湖地区后,进行灭绝人性的烧杀破坏,红军和苏区损失惨重。
  在强敌四面包围的情势下,红三军主力转移到钟祥、京山以北的大洪山一带,至10月中旬,其余部队也相继突围转移。湘鄂西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少数负责人各寻空隙突围。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琪率地方武装500余人向江南突围,进入洞庭湖区;省委书记杨光华突围赴上海。至此,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已不复存在,洪湖苏区丧失。

  二、湘鄂边根据地
  1928年3月上旬,贺龙、周逸群一行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后,到达桑植洪家关,联合贺龙亲友或旧部属领导的10几支互不辖属的派系武装,经过艰苦的教育,打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3月下旬,工农革命军3000余人发动桑植起义,攻占县城,成立县革命委员会。4月初,国民党黔军龙毓仁1个旅和湘军陈渠珍2个团联合镇压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连战失利,大部失散。贺龙收集溃散人员300余人,退出县城和洪家关,转移到鹤峰与桑植交界地区休整。周逸群在战斗中与贺龙失掉联系,转往洪湖地区领导斗争。
  5月初,湖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将湘西北特委并入湘西特委,另在工农革命军中组建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6月,黔军从桑植西撤,工农革命军被打散的部队陆续返归建制,全军又扩大到1500余人枪。7月,湘西前委将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恽代英任党代表(未到职)。9月初向石门进击,在渫阳、泥沙连续遭敌袭击,师长贺锦斋、参谋长黄鳌等100余人牺牲,部队退回鹤桑边的堰垭、红土坪和梅坪一带,处境极为困难,给养、弹药匮乏,全军减员至100余人。11月中下,前委组织整训部队,整训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红四军向宣恩、恩施、咸丰、利川和建始等县展开游击活动,沿途改造、吸收了部分“神兵”武装。同时,贺龙受湘西特委之托,将湘西前委改为湘鄂西前委,领导红军和湘鄂边党的工作。
  1929年1月7日,红四军攻占鹤峰县城,歼敌100余人,成立以吴天锡为主席的鹤峰县苏维埃政府。1月中旬,湘鄂西前委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决定以鹤峰为中心,开辟湘鄂边根据地。红四军分兵游击五峰、石门、长阳等县,消灭反动团防武装,摧毁乡村反动政权。3月中旬,湘鄂西民团联防总指挥王文轩纠集鹤峰、石门、桑植、五峰、恩施、建始、巴东等7县团防数千人,分路进攻鹤峰县城。贺龙指挥红四军主力在各区、县农民赤卫队的配合下,围歼了王文轩部2000余人,王文轩亦被击毙。5月,红四军主力向湖南桑(植)大(庸)慈(利)推进,7月初在桑植南岔歼敌向子云旅1个团大部,接着又在赤溪河全歼向子云余部。两次大捷,共歼敌3000余人,缴枪2000多支,使桑植、鹤峰两县红色区域基本上连成一片,湘鄂边根据地初步形成。10月,红四军回师鹤峰,推动根据地向五峰、长阳、巴东等北线地区发展,全军人数增至4000余人。
  1930年2月,中共鄂西特委副书记万涛抵达鹤峰,向贺龙传达了中央关于红四军东下洪湖与红六军会师和组建湘鄂边特委的决定。于是,红四军踏上了东进洪湖的征程,并建立了鹤峰中心县委。3月初到4月红四军两度出击,攻占五峰县城,成立五峰县苏维埃政府。7月7日,红四军与红六军会师,红四军更名为红二军,二六军合编为红二军团。
  1932年6月,长江上游“剿共”代总指挥王陵基,一面配合徐源泉“围剿”洪湖苏区,一面派川军二十一军七旅赵鹤部2000余人,纠合宣恩、建始、恩施、鹤峰等县团防,自恩施红土溪分两路侵犯湘鄂边苏区。在强敌面前,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湘鄂边苏区在军事上失利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乌门崖事件”,湘鄂边特委和联县政府被迫退出桑鹤苏区。9月中旬,特委、独立团及地方机关向洪湖苏区转移。留下的少数地方干部在敌人的“清剿”中先后失败,最后只剩下贺英的一支20余人的武装,出没在桑、鹤边界,湘鄂边苏区基本丧失。
  1932年12月,红三军转移到湘鄂边,12月30日,再次占领鹤峰县城。1933年1月2日,一直在桑鹤一带坚持游击的贺英在李家湾与红三军会合。红三军收复鹤峰后,恢复了鹤峰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湘鄂边游击总队,初步稳定了湘鄂边的局势。1933年2月1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部转移至鹤峰走马坪,不久与冬生率领的独立师会师。1933年6月,湘鄂边苏区拥有鹤峰、宣恩、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及五、鹤、石、慈、桑等边界地区约20多个区100多个乡,其范围除湘西方面外,已大部恢复和发展到1930年湘鄂边全盛时期的规模。
  在恢复湘鄂边根据地的过程中,夏曦进行了两次“肃反”运动,使根据地战斗力严重削弱,红三军由9000多人降到3000多人,在敌人大举进攻面前常常处于被动。1933年6月初,国民党“湘鄂边剿匪总司令”徐源泉对湘鄂边苏区进行围攻。7月22日,敌占领了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部驻地红岩坪。8月6日,敌占领鹤峰县城。湘鄂边苏区再次丧失。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