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知识荟萃

1978年围绕高考招生制度为什么会发生一场争论?

发布日期: 2020-07-07 来源:

  1978年5月,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围绕招生政策发生了一场争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1)反对者认为新制度中政审“主要是看本人表现”,是“违背了阶级路线”,是“忘了‘有成分论’的前提”,“排斥了工农子女”。支持者认为,干部和知识分子都是劳动者,不应划在工农群众之外。(2)反对者认为,新制度中的“择优录取”,是复活了“高考指挥棒”,复活“智育第一”和“分数挂帅”,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他们认为,不能只在分数上择优,政治上也要择优。支持者认为,坚持学习的青年人,考出优异成绩,正是又红又专的表现。他们列举了24个省、市的统计材料,新生中党团员占71.9%,以证明绝大多数被录取者在政治上是好的。(3)反对者认为,1977年招生工作是:“卡了贫下中农”,“丢了多数劳动人民”,“工农成分降低了”,“屁股没有坐在劳动人民一边”。支持者也列举一些统计数字,说明“新的招生制度切切实实保证了工人、贫下中农子女享受教育的优先权,正确地体现了党的阶级路线”。据24个省、市的统计,1977年招收的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占新生总数的97.4%。

  1978年5月11日,教育部负责人和新华社记者发表讲话,肯定了1977年招生成绩,批评了“择优录取是扩大三大差别”的观点。6月,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展开,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上反对者的观点受到批判。6月5日,安徽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反对招生制度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一股“反动社会思潮”,是继续鼓吹“两个估计”。7月11日,《人民日报》以《安徽省教育工作会议开得有力》为题发表会议报道。9月,《人民教育》也发表安徽省教育局理论组的文章《评今春在招生问题上泛起的反动思潮》。

  1979年1月,《人民教育》发表《择优录取与阶级路线》的文章,指出:学校的阶级由政权性质、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决定,无须用学生出身比例来证明“择优录取”的阶级性质。学生出身比例在现代社会不能说明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学校的工人子女比例很大,难道就能改变这些学校的资产阶级性质?择优录取本身就体现了政治标准:不是看出身而是看本人政治表现;政治表现是基本政治立场与业务成绩的统一,而不是看空头政治。此后,围绕招生制度的争论基本结束。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