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故事集锦

中国记者出品的《西行漫记》

发布日期: 2016-08-08 来源:

蒋丽萍 林伟平

  1944年6月,一个新闻代表团赴延安考察,《新民报》派去的记者是主笔赵超构。谁也没有料到,这样一个操着满口难懂的温州官话的“聋子”(赵当时已经重听),在延安待了43天,返回重庆的第五天,就开始在《新民报》上连载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共十多万字!
  对于当时的国统区的人民来说,延安是一个神秘的字眼。国民党
  在延安周围修起了长达千余里的封锁线,大部分人视它为“匪区”。赵超构的通讯几乎是全方位地介绍了延安,内容涉及有:毛泽东先生访问记、朱德将军的招待会、民众大会、关于边币、标准化的生活、共产党员、文艺政策、作家的生活、边区文协、延安的剧运、端午节访丁玲、延安文人群像、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教育、解放日报、延安的新女性、工厂、劳动英雄·二流子、财政、所得与负担、民主方式的党治等。
  《延安一月》一发表,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反响。1944年11月,《延安一月》由《新民报》社出版单行本,很快就销售一空。1945年3月中旬,这本书就重印三次!连日本也有译本出版!一本新闻通讯集在读者中这样不胫而走,殊为罕见。
  赵超构始终用一种客观的语气,语言精练但不失丰润,情感平和但不失诚恳。有许多的描写是十分传神的。他写毛泽东:……浓犀的长发,微胖的脸庞,并不是行动家的模样,然而广阔的额部和那个隆起而端正的鼻梁,却露出了贵族的气概,一双眼睛老是向前凝视,显得这个人的思虑是很深的。……毛泽东是一个最能熟悉中国历史传统的共产党行动家。……在他的行动中,《资治通鉴》和列宁史丹林的全集有同等的支配力。
  赵超构还敏锐地看出“毛泽东目前在边区以内的权威是绝对的……凡有三人以上的公共场所,都有‘毛主席’的像,所有的工厂学校,都有毛氏的题字。今年春节,延安书店发售的要人图像,毛氏的图像不仅超过其他要人的图像,而且是两三倍的超过。”
  毛泽东后来曾说:“我看过《延安一月》。能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周恩来把|这部长篇通讯比做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要求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
  (摘编自《民间的回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