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故事集锦

人民大会堂的传奇往事

发布日期: 2017-03-21 来源:

王梦悦

  人民大会堂是首都北京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而它的建成,源于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一个愿望。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召开,在这座简陋而狭小、只能容纳几百人的礼堂里,毛主席一边开会一边酝酿着一个宏伟的计划——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一座能容纳万人开会的大礼堂。
  14年后,毛泽东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煞费苦心的设计方案

  人民大会堂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装饰,都凸现一个“大”字。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参与大会堂设计的建筑师们发挥了无穷的创意:有采用中国传统琉璃瓦顶子的,有采用攒尖顶“大帽子”式的,甚至还有很超前的设计,把大会堂设计成了完全透明的一个“玻璃盒子”……
  与“百花齐放”的外形设计相对应的是,在大会堂的内部设计上,建筑师们被死死钳住了手脚。
  当初,召集各方专家来的时候只说是要做一个万人大礼堂,第二轮就加入了5000人的大宴会厅,第三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也加了进来……建筑师们苦心设计的方案,往往转天就被全盘推翻。最令人头疼的是,大会堂的功能被不断扩充,建筑面积却不能相应增加,“最多7万平方米,一点也不能放宽”——这个数字,中央“咬”得很死。有的建筑师半开玩笑说,大会堂的设计简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戴着镣铐跳舞”罢了。
  果然,大家“精打细算”做出来的设计受到了外交部礼宾司近乎刻薄的批评。因为面积所限,所有方案都把宴会厅安排在了大会堂的一层,礼宾司认为,这样设计贵宾进门之后没有回旋余地,没有休息场所,立刻“登堂入室”,显得过于寒酸,把国宴场所搞成了“大灶食堂”。另外,从大会堂正门一进去就是万人大礼堂,没有铺垫、没有过渡,有失庄严隆重的气氛,“像电影院,不能用。”
  就这样,大师们的方案纷纷落马。到1958年国庆节,10年大庆进入一周年倒计时的时候,“十大建筑”中最重要的万人大会堂,依然没有一个成形的设计。
  眼看再拖下去,天安门广场和万人大会堂就难以保证在国庆10周年之前完工,1958年国庆期间,焦急的周恩来做出指示:进一步解放思想,除老专家之外,发动青年同志参加国庆各大项目的设计。前几轮中作为“审核机关”而没有参与具体设计的北京市规划局,也加入到了大会堂的设计队伍之中。

周恩来拍板扩大面积

  那么,人民大会堂的面积是如何从7万平方米扩大成了17万平方米的呢?据说,当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经过步测后,觉得7万平方米不够宏伟,于是提出规划局的设计要突破限制。
  著名建筑师赵冬日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者,也因此得到了刘仁的信任。赵冬日和同事们研究出了新的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这3个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周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
  这是一个恢宏气势的设计,然而支撑这个方案的是高达17万平方米、超标两倍有余的建筑面积。方案能不能通过,谁心里都没底。
  1958年10月14日,刚从外地返京的周恩来连夜召开会议,审查大会堂设计方案。据说,总理之所以选中了规划局方案,主要是看中了两点:一是设计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但在尺度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然而,还是有一些参加设计的建筑师对这个中选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见。建筑学家戴念慈认为这个方案设计空间过大,28个厅太多,没有实用意义,平日多数也是闲置。梁思成也认为:把开间、层高、门、窗户等简单地放大,会让人进去时感到自己变得非常矮小。
  面对质疑,周总理特意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来解决争议。会上,周总理提出了人民大会堂建筑的两个关键:“一个是垮得了垮不了;另一个是好看不好看,而垮不垮是主要的。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一个建筑物总要有它自己的风格,要做到人人满意很难,只要盖起来不垮,又适用,尽可能漂亮一点,就不能反对它。”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