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故事集锦

王震与《雷锋之歌》

发布日期: 2018-03-06 来源:

郑学富

  “1963年的春天,使我们如此地激动!——历史在回答: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贺敬之这首创作于1963年春天的长诗《雷锋之歌》,以诗歌的形式歌颂了雷锋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把雷锋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之间,揭示出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诗歌气势磅礴,熔议论与抒情于一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名作家贾漫评价说:“《雷锋之歌》的爆破力和凝聚力,是贺诗的长诗中首屈一指的……在他创造的长诗中,达到艺术的高峰。”你可曾知道,这首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热血青年的长诗,与开国上将王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这首诗是在他的亲自安排关照下诞生的。

王震:“诗,一定要写好雷锋精神”

  1963年早春,乍暖还寒,北京医院病房内,开国上将、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刚刚动完一次手术,躺在病床上看报纸。王震看的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他为雷锋的苦难童年而悲愤不已,当他读到雷锋身为农民自卫队队长的父亲被地主反动武装活活绞死,其母亲受到地主侮辱后悬梁自尽,哥哥给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饿死,年仅7岁的雷锋沦为孤儿的悲惨经历时,这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将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当他看到雷锋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爱憎分明、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后,这位戎马一生、驰骋疆场的将军被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他为人民军队出了这么一位好战士而高兴,为自己有这么一位小老乡而自豪。看着看着,王震再也坐不住了,他要为宣传雷锋精神做点什么。于是,他大声地吩咐秘书:“立即让郭小川、贺敬之和柯岩夫妇到我这里来!”
  王震虽然是一员武将,自谦为“大老粗”,可是他读书很多,知识面很广,而且十分爱护知识分子,喜欢和文人打交道,结交了不少作家、诗人朋友。后来,著名作家艾青、丁玲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时,正是王震挺身而出保护了他们。王震还受周恩来的嘱托,在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安排被原单位划成右派的文化界人士1000多人,名为劳动改造,实为保护起来,避免他们受到冲击。曾任王震秘书的郭小川,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离开北平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王震任旅长的三五九旅,曾从事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解放后,他又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1963年在《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郭小川闻听老首长有令,立即叫上在中国剧协任职的贺敬之及其夫人、在中国儿童剧院工作的柯岩赶往医院。
  贺敬之和王震虽然在1962年才得以相识,但他早就对王震十分景仰。贺敬之16岁从老家山东台儿庄逃难求学,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3年春节,贺敬之跟随艾青带领的延安鲁艺秧歌队到南泥湾慰劳以王震为旅长的三五九旅,在慰问演出中,演员演唱了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这首歌。贺敬之当时是一名普通的文工团员,只有19岁,和秧歌队员们一起坐在地上,仰望主席台上王震讲话的风姿,第一次见到这位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将军,心里十分敬仰,但是却没有机会与他直接交谈。直到19年后的1962年,王震到北戴河参加中央会议,由郭小川引荐,贺敬之和夫人柯岩才得以与王震面谈。虽然王震尚不认识贺敬之夫妻,但是他在延安时就对贺敬之的作品《南泥湾》和《白毛女》非常喜欢,所以他与贺敬之一见如故。据贺敬之回忆:当时“他(王震)穿了一条马裤,见面就问:哦,你就是贺敬之啊!虽说是第一次面对面与王震交谈,双方的谈兴都很高”。之后,双方虽然直接接触的次数不多,但彼此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郭小川、贺敬之和柯岩急急忙忙来到王震的病房后,王震招呼他们在病床前坐下,一边念着手中的报纸,一边热泪盈眶地向他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重大意义和自己的感受,他非常动情地说:“你们这些诗人都看了没有?应该写写这个雷锋!担当起学雷锋、写雷锋的时代重任,我们这些老头子都要向他学习呢!”3人听了王震的一番话,深受感动。看到王震亲自调兵遣将,布置任务,作为喝过延河水、吃过陕北小米的老兵郭小川、贺敬之自然掂出了其中的分量,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3个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向王震表决心说:“我们3个人一起去抚顺,深入连队采访,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学习雷锋,保证完成好首长交给的这项任务。”王震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在与他们作别时,又特别叮嘱:“诗,一定要写好雷锋精神!”

柯岩:“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

  离开医院后,3人商定一起赴抚顺采访,可是由于郭小川、贺敬之回到单位后,事务缠身,一时不能立即成行。为了不耽误时间,决定由柯岩一人先行。于是,柯岩只身于1963年2月初来到抚顺。此时的东北大地银装素裹,冰天雪地,柯岩作为第一批深入连队采访的文艺工作者,冒着风雪严寒,马不停蹄地前往雷锋生前的部队进行采访。她下连队、进宿舍、到伙房,采访雷锋的战友和领导,走访驻地群众。她跑遍了雷锋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含着泪聆听指导员和战友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聆听群众讲述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故事,流着泪阅读了雷锋写的20多本日记,这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让她全面了解了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在抚顺采访深入生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柯岩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雷锋于1962年8月15日殉职后,他的追悼会于8月18日在望花区一个礼堂里举行,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络绎不绝,礼堂里面装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挤满了人。当时抚顺市仅有70万人口,竟有10多万人为他的灵车送行,从市区到烈士陵园十多公里的大道上,人流如潮,不少人自发戴上白花或黑纱,默默地跟随灵车行进,情景极为感人。后来,柯岩回忆说:“我一辈子经历过两次万民悲痛、万人空巷去送丧的,一次是送周恩来总理,一次就是送雷锋。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一边送一边哭——确实叫你觉得伟大是出于平凡之中的。”
  柯岩回到北京已经是3月初。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各大报刊,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给雷锋的题词,于是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
  回到家,柯岩迫不及待地向贺敬之讲述雷锋的事迹,讲着讲着,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她就一边流泪,一边讲。贺敬之也是一边流泪,一边听。贺敬之的母亲见状感到奇怪,还以为两人吵架了呢。这时,柯岩又把“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事迹向老人讲了一遍。这位来自山东农村、朴素善良的老太太听后也不由得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能死呢?他应该活着,让我这个老太婆去替他死吧!”
  很快,亲身感受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并被雷锋精神感染的柯岩一气呵成,写下了长诗《雷锋》:
  听讲你的故事呵,雷锋,
  孩子们停住了笑声,
  热泪在脸颊上流淌,
  好像露珠在花瓣上滚动。
  提起你的名字呵,雷锋,
  青年的眼睛更亮更明,
  你红色生命的火把呵,
  在他们心中燃起火焰熊熊。
  ……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