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故事集锦

为国铸剑终不悔——新四军兵工专家吴运铎

发布日期: 2021-10-21 来源:

孙 莉

  在人们的印象中,“小米加步枪”是新四军的标准装备,在一些老电影里我们甚至能经常看到拿着大刀和红缨枪的新四军形象。其实,这并非虚构。1938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关于各地集中到前线的部队情况报告中显示:傅秋涛率领的部队1220人,枪200多支;闽赣边部队500人,枪150支左右;尚在集中的游击队闽北有150余人,枪仅20余支。另据《华美》杂志记载: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刘英一部在1938年3月下旬开赴前线时还提到“部队武器并不精良,多数拿着梭镖……”

  那么,新四军是如何走出枪支弹药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困境,并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呢?一方面,诚如《游击队之歌》中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新四军在抗日战斗中缴获了大量武器;另一方面,那就是创办自己的兵工厂。说到新四军的兵工事业,就不能不提一位传奇的兵工专家——吴运铎,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这个兵工厂是世界上少有的”

  1917年,吴运铎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自幼家境贫寒,因煤矿机器设备众多,他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煤矿当机电工人时,他并不满足于仅掌握使用技能,而是省吃俭用买来书籍学习相关知识,并执着地钻研起机器运转的原理来。虽然吴运铎很努力,但随时会吞噬生命的煤井、资本家的剥削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常使他的生活深陷于绝望的旋涡中。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煤矿办起了抗战讲座,吴运铎每天都积极地前去听课,并逐渐认识到“要翻身、要解放、要光明,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

  1938年9月,吴运铎毅然参加了新四军,因其熟悉机械,被分配到修械所工作。由于他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在短时间内便学会了修理各种枪支和制造各种步枪零件。

  1939年,军部决定要建立新四军的第一座兵工厂。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战争年代,兵工厂条件简陋的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吴运铎曾在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中详细记述了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建厂的过程:“没有旋床,就把大长木凳的四条腿埋半截在土里,在木凳的一端钉上两个铁叉,叉子当中放一根带有木轮子的铁棍当车轴……没有发动机,就借来老乡磨面的石磨,在磨眼上插进一根铁棍当轮轴,埋下两根树桩当承轴,把石磨架起来摇,就算是发动机。”

  吴运铎在兵工厂担任造枪班班长时,没有图纸,他就自己画,并精心打造每一个零件;没有火药,他就“把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酒精没了,就用老烧酒蒸馏后制造出土酒精。火柴头做的火药,爆炸力太强,就掺入锅灰,配成适用的火药”。再后来,根据地的红头火柴找不到了,吴运铎就买来雄黄和硝,自己研究出配制比例,解决了没有火药的难题。

  不到3个月,吴运铎就设计制造出了新枪支,创造了新四军造枪的纪录。新枪一批又一批被造出来送往前线。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在参观兵工厂时不禁称赞道:“奇迹!没有机器凭着智慧热血制造出了枪。我见过许多兵工厂,可从未见过没有机器的兵工厂,这个兵工厂是世界上少有的。”

“虽九死其犹未悔”

  1941年9月,随着华中抗战形势的发展,新四军司令部决定建立更多的兵工厂。吴运铎被派往淮南根据地筹建新的兵工厂,主要任务是每年为部队造出60万发子弹。在毫无基础的农村建起兵工厂,艰难可想而知。生产子弹的机床需要自己设计制造,设备造好后,其他困难又接踵而至:弹头变形、弹壳裂口、材料用尽、工具不够……但吴运铎坚定地认为:“只要有党的领导,发扬我们党的革命传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我们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起初,他们只能造出“上下一般粗的子弹,后来也能造出尖头鼓肚的‘流线型’子弹了”,经过不断努力,所有的困难都被吴运铎和战友们一一克服。不仅如此,他们每月还能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除了造子弹,吴运铎带领兵工厂的战友们还制造出了不少新的杀伤性武器,比如地雷、枪榴弹和平射炮等。

  在游击战争中,地雷因其轻便灵巧、易于携带而被广泛使用。为了能够开展地雷战,连地雷都没有见过的吴运铎和战友们再次发挥聪明才智制造出了各种地雷。由于物资匮乏,雷壳就利用兵工厂里现成的迫击炮弹壳做成,引爆地雷的雷电管是将手电筒灯泡用砂纸磨出一个小口,向里面灌入起爆炸药,再用胶纸封口制成;拉火地雷是参照手榴弹发火的装置设计;定时地雷是按钟表的结构制成发条齿轮装置,从而达到准时爆炸的要求;脚踏地雷是在踏板下面装一个自制的按键式开关,再串联一节电池,日军一旦踏到地雷踏板上,就等于按下了电源开关,从而引爆地雷达到了杀伤敌人的目的。

  1943年,吴运铎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像掷弹筒一样的武器——枪榴弹。他将枪榴弹发射筒像上刺刀一样,卡在步枪的枪口上,利用空包弹,就可以将类似迫击炮弹的枪榴弹发射出去,射程可达540米。而发射枪榴弹的空包子弹壳,可以再次装炸药后反复使用。经过改进后,枪榴弹很快便装备了部队。它第一次立功是在1943年8月,新四军一部在南京六合县桂子山与日伪军1000余人遭遇时大显威力,毙伤敌军300余人,其中日军80多人。战后,新四军将领成钧特地将一支缴获的手枪奖励给了吴运铎。

  据新四军军工生产资料记载,在新四军第五师各兵工厂生产制造的各种武器中,“最受部队欢迎的是枪榴弹,因为发射筒轻便易带,发射方便,可以卧倒发射,射程200米以上,如在发动攻击时密集使用,炸弹在敌阵上空飞舞如乌鸦,在敌人头顶和身旁连续爆炸,可以起到‘灭敌人威风,长自己志气’的作用。由于发挥了枪榴弹的威力,而代价较小地取得胜利的战斗,在我军是很多的”。

  1944年夏天,新四军司令部责成吴运铎主持制造攻坚的平射炮。当时虽然照例没有图纸,但吴运铎还是结合以往制造炮弹的经验制造出了36门平射炮和大批炮弹。这批平射炮在是年11月19日占鸡岗反顽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国民党桂系顽军第一七一师在关于占鸡岗“剿匪”战斗详报中写道:“晨起,炮声隆隆不绝于耳……”可见其威力巨大。吴运铎则是这样描述的:“36门大炮一齐怒吼,疾风暴雨般的炮弹从四面钻进了碉堡,尘土弥漫半天,眼看那高大的碉堡坍塌了……”是役,新四军共歼灭桂系顽军主力营1500余人,缴获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80余挺及枪榴弹、步枪、短枪等。由此可见,到抗战后期,新四军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及产品多样化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所有成绩的取得,每一种武器研制成功的背后,都与吴运铎的巨大付出和牺牲是分不开的。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为了研发各类枪弹,一生多次负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身上还大大小小留下无数伤疤,体内留有几十块弹片……

  然而,为国铸剑是吴运铎毕生的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新中国成立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2009年,吴运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10日 总第3729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