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为革命献身的湖北省委书记

陈潭秋

发布日期: 2015-11-23 来源:

  陈潭秋,湖北黄冈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2月.担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6年5月.担任中共湖北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43年9月,他在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时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
  
  陈潭秋,名澄,字云先,派名宗琇,又名秋荪,号潭秋。1896年1月4日出生于黄冈县陈宅楼(今属范家岗乡)。潭秋兄弟姐妹共10人,8男2女,他排行第7。父亲陈厚怙,一生守田躬耕;母亲龚莲馨,操持家务。由于父亲多病,兄弟姐妹陆续上学读书,花费极大,所以家庭经济每况愈下,以至生活难以为继。
  陈潭秋降生时,正值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趋深重;清朝政府残民媚外,全国城乡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陈潭秋在青少年时期,就亲眼目睹了人民的悲惨遭遇,深感社会的罪恶,愤恨不已。
  陈潭秋年幼时深受五哥陈树三的革命影响。陈树三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在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任职,后不幸去世。他生前很关心陈潭秋兄弟们的学业和思想成长。陈树三回家时,总会给陈潭秋讲革命的故事;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压榨人民的罪恶;讲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和革命志士的斗争事迹。这些都使陈潭秋从小就受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萌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意识。他还对陈潭秋说:“你的名字叫陈澄,就是要澄清浑浊世界的意思,你长大后,要努力去澄清这个世道。”陈潭秋很受启发,自幼勤奋读书,文思敏捷,在小学就一直是优等生,受到老师的赞扬和奖励。
  1912年,陈潭秋离开黄冈,来省城武昌,考入省立一中读书,1915年毕业。毕业后又在中华大学补习功课,准备考大学。当时学生们对报考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议论甚多。学生们根据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前途的判断报考专业。当时流行所谓的“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等等。陈潭秋则早有自己的主意,他认为“救国是政治问题,教育决不能救国。兴办实业是必要的,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他认为要拯救中华,就要寻找改造社会的先进思想武器,首先要沟通世界文化。陈潭秋记起他五哥陈树三曾对他说过,“外语是沟通世界文化的门窗”,他立意去打开这扇门窗,决定报考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16年秋,陈潭秋考入武昌高师,在英语部学习。为寻找新思想,他常去校图书馆翻阅《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书刊。他很善于交友,常与同学们议论救国救民的道理。
  陈潭秋在武昌高师学习的第二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中国,陈潭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报刊上报道的消息,心情激荡,想很快弄个明白。不久,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主动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俄国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陈潭秋等一批同学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他们在学校里奔走呼号,兴奋异常。他渴望像俄国那样的“工人之国”能在中国早日实现。1918年,陈潭秋反复学习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他认真思索,十分赞同李大钊的观点。他认识到要打倒帝国主义,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必须向苏维埃俄国学习。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