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梓铭,湖南浏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7月,任湘鄂赣省委职工部长,1937年9月任湘鄄赣特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6月12日,惨死于国民党制造的”平江惨案”之中,时年32岁。
一
罗梓铭,原名罗世章,1907年生于浏阳县沙市区淳口乡先锋村。罗梓铭上有4兄3姐,他排行第8。家里极其贫困,仅有4间破屋,靠父亲、兄弟做雇工度日,生活极其艰难。罗梓铭的父亲为了让罗家能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咬牙东拼西凑了几个钱,送梓铭读了几个月的私塾,后来实在凑不齐学费,便辍学了。罗梓铭九岁刚过便到一家裁缝铺当学徒,13岁时又去学织布。他聪明能干,爱学爱钻,年纪虽小,手艺却很精细。出师后,他拎着缝衣工具篮,以缝衣为生,哪里有活就上哪里干,经常奔走于当地的大小山村,广泛地接触乡间的贫苦大众,艰苦的漂泊生活使他开阔了眼界,憎恨人吃人的黑暗社会。
1925年春,罗梓铭到长沙做工。当时,正值“五卅”惨案发生前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帝怒潮,长沙民众自发组织的“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发动了数万工人、学生、市民游行示威,誓雪国耻。他从中看到工人阶级的力量,认识到穷人只有扎紧“把子”,团结起来,才能铲除世道的不平。于是他利用工余时间,通过工友找到了长沙工人运动的领导人,经常去问这问那。长沙工团联合会负责人向他介绍工人运动的情况,向他讲解一些粗浅的革命道理。这个从小就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少年,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愿望,他自觉地参加了工人运动。不久,他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响彻云霄,乡亲们扛着梭镖、大刀进出于大户人家,与土豪劣绅们作斗争,而以前的那些趾高气扬、飞扬跋扈、欺负乡亲们的地主老爷们却威风扫地,一个个变得灰溜溜的、惶惶不可终日。罗梓铭感到纳闷,一了解,才知道,1924年冬,浏阳北乡进步学生、共产党员田波扬、潘心源从长沙回到浏阳,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党支部,推动全县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罗梓铭立即跑到县城找县总工会委员长朱建盛,要求加入工会。朱建盛非常了解他的情况及在长沙的表现,笑呵呵地说:“欢迎你入会,希望你在这里和我们一同战斗。”罗梓铭参加了县工人纠察队。随后,他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8月,北伐军叶挺独立团开到浏阳,罗梓铭调到县缝纫业工会任组织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罗梓铭参加了党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浏阳工农义勇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罗梓铭编在第三营,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在部队开往井冈山时,他因身染疟疾,不能随军行动,只得躲在深山治病,不久便潜回浏阳,进行地下斗争。
罗梓铭一家因为都参加了革命,遭到反动派的残酷迫害,这年冬天,罗梓铭的大哥罗云汉夫妇因为为地下党递送情报,转运物资,掩护伤员,被反动派双双砍下头颅,挂杆示众;全家人被逼得背井离乡,他的父亲也病死在浏铜边界的大山里,面对这血海深仇,罗梓铭强忍悲痛,掩埋了亲人的遗体,擦干眼泪,决心和反动派斗争到底,为亲人报仇。他与县委书记接头后,被分配去浏阳东区,以缝纫作掩护,恢复工会组织,罗梓铭在斗争最艰苦的1927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罗梓铭被派回家乡淳口,和县委特派员徐洪及张正坤等跑遍浏阳的山山水水,恢复农协组织,建立地下农民武装——浏北游击队。1928年,罗梓铭当选为第十八区区委书记。国民党反动派悬赏缉拿他,团防局派人抓他,他在群众的掩护下多次巧妙地化险为夷。
1931年7月初,在浏阳东门楚东山大屋召开了湘鄂赣边区党员代表大会,撤消湖南省委,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罗梓铭担任省委职工部长,负责湘鄂赣省苏区的工会工作。
湘鄂赣苏区,地处湖北、湖南、江西3省的交界处,包括位于武汉、长沙、南昌3省会之间的20余个县,其中湖北有阳新、通城、通山、大冶、崇阳、蒲圻、咸宁、鄂城、黄梅、广济、蕲春等10余县。苏区全境东西宽六七百里,南北长千余里。境内山岭连绵,峰峦险峻,河流交错,森林密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它既是3个省军阀和封建势力严密控制的地方,同时又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配合红军打击敌人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罗梓铭率领省赤色总工会的其他同志,积极进行全省工会的组织整顿和发展工作,并藉此又掀起了全省职工运动的一次高潮。
针对以前工会组织混乱、系统不清、成分复杂等问题,罗梓铭等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县总工会以下各级工会实行由下而上的整顿,将富农、地主洗刷出工会,纯洁了工会组织。经过整顿,到了1932年2月,湘鄂赣苏区的县、区、乡共建立了414个工会基层组织,工会会员人数也有了大量增加,达6万多人。湖北地区除阳新、大冶、通山等县原已成立县赤色总工会外,通城、咸宁、瑞昌、鄂城、蒲圻、崇阳、嘉鱼等县成立了县总工会筹备会,大冶矿区与武长路也部分建立了工会组织。鄂东南还建立了省总工会的派出机构——鄂东南办事处。1932年6月,鄂东南办事处改称鄂南赤色总工会,由黄加高任委员长。 、
为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罗梓铭等还组织开办了工人干部训练班。在边区各赤色小学,一般都附设了工人夜校,吸收工人进校学习;很多工会小组,也组织了工人识字班。省总宣传部出版了《工人斗争》,报道各地工人斗争情况;组织部创办《工人生活》,登载各地工会工作经验及上级指示。这些训练班、夜校和机关刊物,对教育工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总工会在各县成立专门机构,挑选工人干部,介绍他们到红军或苏维埃政权中工作。同时,省总工会还组织各县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介绍工人参加红军当兵,或组织各种服务队,支援红军作战。
在湖北与江西、湖南交界地区,各县开了不少纸坊,有为数众多的纸业工人。罗梓铭亲自来到这里,出入工棚给工人缝补衣裳,很快就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了解到这里的槽主对工人的盘剥十分残酷,工人做牛做马,每天却只有两顿饭吃。工人中流行着一首歌谣:“少年进‘纸棚’,老来挂‘竹筒’(乞丐用的乞食工具),心想看父母,身无半分文。”经过深入发动,工人们向槽主提出了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在斗争中,罗梓铭指导和帮助许多造纸作坊组织了工会。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又依靠纸业工人作骨干,回乡恢复和重建农民协会,在农村开展抗租、抗税等斗争。一些槽主和土豪扬言:“要抓住罗梓铭沉猪笼!”但是,罗梓铭和其他工会负责人毫不畏惧,积极帮助工人组织劳动监察委员会,对槽主进行监督,督促劳资双方订立劳动合同,保护了工人的切身利益,受到了纸业工人们的热烈欢迎,使湘鄂赣边境的纸业工人运动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
1933年4月,罗梓铭率领20多名代表起程南下,取道赣南,出席中央苏区店员手艺工人代表大会。5月1日,刘少奇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国店员手艺工人代表大会。会上,罗梓铭代表湘颚赣省如实地汇报了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既讲成绩又讲问题,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的表扬。在这次会上,罗梓铭当选为中国店员手艺工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兼工会党团书记,并留在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刘少奇、陈云提出以全总名义,号召中央苏区工人参军,建立一个工农红军工人师支援前线。罗梓铭奉命去赣南扩红。他不仅亲自动员了几百名青年参军,还在县、区、乡工会中动员和挑选了一批最优秀的工会干部参加红军,因而受到上级的表扬。在胜利完成扩大红军的任务后,苏区中央局决定罗梓铭留在赣南省委任组织部长。不久,他当选为中央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
不久,罗梓铭随中央纵队开始长征,担任第二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又在陕甘宁三边分区担任特委书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