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为革命献身的湖北省委书记

沈泽民

发布日期: 2016-04-25 来源:

    
  沈泽民,浙江桐乡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来鄂豫皖苏区工作,5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1932年1月,任鄂豫皖省委书记。1933年11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红安县天台山芦花冲,时年31岁。

  

  沈泽民,学名德济,笔名成则人、风、罗美、李清扬,190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祖父沈砚耕,教过私塾;父亲沈永锡(字伯藩),是个秀才,据护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临终遗言,期望儿子雁冰(学名德鸿)、泽民能成为振兴实业的理工人才:“不要误解自由、平等”,“要以天下为己任”。母亲陈爱珠,也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通晓文史,经常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讲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故事,教他们背诵“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陈爱珠曾积极赞助过上海党(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并全力支持泽民兄弟从事革命工作。
  沈泽民5岁时,母亲和哥哥就教他读《字课图识》、《中国历史》、《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书籍。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勤奋好学的习惯。12岁时,他便考进省立三中。据茅盾回忆:“在中学阶段,沈泽民的数学、物理、化学,在全校算是最好的。”
  1916年夏,沈泽民从第三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所学校是为专门培养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于1915年春创建的。在他入学前,母亲特地把她在上海买的《西洋通史》、《西史纪要》、《东洋史要》和《清史讲义》送给他。并对他说:“你将来要做工程师的,但也不能不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
  沈泽民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进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异常勤奋。他既攻读专业课程,又刻苦学习英语,使自己这两方面的知识提高很快。1918年,他与哥哥雁冰合译了美国赛尔·彭特著的科学小说《两月中之建设谭》,在《学生杂志》上连载。同年暑假,他又用半个月的时间,译完了另一部科学小说——《理工学生在校记》。在这同时,沈泽民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也潜心研读,特别喜欢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促使他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运动中去。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全国掀起以后,沈泽民立即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他走上街头,参加游行、发表演说,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革命刊物和团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沈泽民是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最早的会员之一,负责分会出版的,《少年世界》月刊中“工厂调查类”的编辑工作,并由他和张闻天担负整个刊物的校勘。经过这一时期的社会实践,沈泽民的思想有了较大的变化,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是国家破败和人民贫困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他越来越感觉到实业救国之路在中国行不通。1920年春,他给哥哥沈雁冰写信,说自己“思想变动很大”,觉得桥梁建筑、公路工程等功课“枯燥乏味,听不进去了,想中途辍学”。5月末,他从南京回到上海,决定东渡日本半工半读,寻找革命真理。
  1920年7月,在母亲的支持下,沈泽民与同学张闻天东渡日本,到东京帝国大学半工半读。在掌握了日文之后,他开始学习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同时又积极翻译英文版的进步小说,撰写通俗的科学短文,寄上海,《小说月报》和《妇女杂志》刊用。在东京,他还结识了田汉等人。他们在一起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革命后的情况,学习和讨论《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共产国际的文件,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仿效苏俄,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于是,沈泽民等决定回国参加实际斗争。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