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资政参考

从改革开放到崛起新政:湖北锐气继续引领时代风气

发布日期: 2009-12-29 来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掀起了改革发展的春潮。31年来,湖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克难奋进、求是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走过了风云激荡的不平凡历程,谱写了催人奋进的时代华章。全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330.38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的332元增长到2008年19860元,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31.3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338亿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153元和4656元,分别为1978年的43倍和41倍。改革开放31年来,湖北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对外封闭向全面开放,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  

  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大创新    

  湖北是一个国家投资较多、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省份,又是地处内陆地区的省份,计划经济体制沉淀因素和残留因素较多,封闭的内陆意识比较浓厚。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湖北就召开了讨论真理标准的千人大会,在思想解放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按照中央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创造了许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先进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探索,也推动了自身发展。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湖北人民大胆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进入起步探索阶段。几乎与安徽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同步,随县挑水村农民与生产队签订承包合同。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启动农村改革,实行了生产资料与经营权的有效结合,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农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社队企业和城乡商品经济随之蓬勃发展。以企业扩权为试点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踏上自主经营的改革征途。198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由此推开了湖北国营企业“扩权”试点;原沙市市1981年7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起步,实行工业改组和联合,开展用工、工资、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一个时期,沙市成为全国发展和改革的双“明星”城市。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湖北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推进。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农村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围绕增强自主经营活力,开展了以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治理整顿,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发展企业集团的试点,开始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1986年,武汉汽车发动机厂实行租赁经营,尝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武汉商场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拥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武汉市成为我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创造了城乡一体、“两通起飞”的宝贵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武汉综合改革试点对全国城市改革所起到的带头作用,实际上发挥了“内地特区”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改革开放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同志开始了他的历史性南巡。武昌是第一站。湖北武汉历史性地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思想发源地。邓小平南方讲话,解决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湖北掀起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改革开放进入系统实施阶段。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2001年底,全省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5%以上国有中小企业完成改制;针对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开展了改革脱困攻坚战,实施“抓大放小”、 “三改一加强”,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目标;“武汉模式”成为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模式”之一。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汉正街”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小商品市场之一。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湖北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总体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格局。实施科教兴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全面系统的改革开放,使全省经济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湖北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后,湖北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武钢与鄂钢的联合首先破题,鄂烟工业“18变1”适时跟进,东风与日产高位嫁接,武重、武锅、武船重塑“武汉重工”。一批国企航母横空出世,不仅创造湖北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而且进一步提升湖北经济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改革31年,是湖北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31年,是锐意创新、克难攻坚的31年,是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31年,是艰苦探索、开拓进取的31年。它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也为全国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是改革起步早,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和具有全国意义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如第一个开放小商品市场;第一个成型的价格改革经验等。二是承担全国改革试点任务多。如沙市是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1984年,武汉市被批准为探索省会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路子,以及充分发挥大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86年1月,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金融改革试点的5个城市之一。1993年3月,武汉市为科技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3年12月,武汉市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三是改革态度积极主动。早在1988年,湖北就批准武汉、沙市、鄂州和黄冈地区作为开放开发试验区,实施自费改革,确定黄石市、宜昌市、十堰市以及枝江、大冶等11县市进行自费改革。2003年,又开始文化体制的自费改革。

  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湖北发展的活力之源。上世纪80年代武汉打开城门,构建开放性体制框架,在中部地区较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推动了武汉在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90年代湖北全面启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逐渐焕发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大力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区,推进了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入新的世纪,湖北在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不仅创造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经验,而且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探索了新路。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