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文兴
陈望道
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翻译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望道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陈望道在复旦大学工作的半个多世纪里,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学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十多个兄弟院校的相关系科并入复旦,各校有自己的传统和作风,教授们又个性迥异,要把多样化的文化背景融合到一起,短期内很难做到,如果没有一位有资历、有声望的校长,难以凝聚人心,而陈望道正是这个众望所归的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在中共复旦党委的支持下,复旦大学的各项工作迅速走上轨道,发展成为一所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
矢志报国 上下求索
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诞生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父亲陈君元早年曾考过武秀才,当过乡绅,在村里有较高的声望。陈君元苦于自己识字不多,非常相信读书的力量,不仅将三个儿子送出去上大学,还把两个女儿也送到县城女子学校读书。1915年初,陈望道告别了父母妻儿,只身东渡日本留学。在留日期间,他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完成了法律、经济、物理、数学及哲学、文学等学科的修习,最后毕业于中央大学的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
回国后,陈望道受聘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他与校长经亨颐密切配合,积极提倡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首创学生自治与改革国文教授等措施。在这场改革中,四位国文教员,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的革新措施尤其引人注目。他们提出:“要改革教育,普及教育,国文教授是应当第一要研究的问题。”其间,一师学生施存统在陈望道的指导下写下《非孝》一文发表于《浙江新潮》。当局视此为洪水猛兽,下令撤换校长、改组学校,从而酿成了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流血事件。其间,陈望道表现出非凡的机智与勇敢,带领学生同军警面对面地进行斗争。“一师风潮”激起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师生的公愤,他们纷纷声援这场斗争,终于迫使当局收回决定。“一师风潮”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当时浙江教育文化界新旧力量对比悬殊,陈望道终因无法再在该校留任而离去,他回到自己的故乡义乌分水塘村,探索国家民族的前进之路。
攻克难关 翻译《共产党宣言》
“一师风潮”结束后,陈望道成了全国文化教育界的新闻人物,为此,上海《星期评论》社特地函约他试译《共产党宣言》一书。
他的译书工作是在家乡分水塘村的一间柴屋里进行的。当时,他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柴屋因年久失修而破陋不堪,屋里只安置了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既当书桌又当床。为了专心致志地译书,陈望道的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母亲送来的。他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日渐消瘦,母亲特地做了几个粽子给他补补身子,送粽子来时,还带了一碟红糖。过了一会,母亲问他是否还需添红糖时,他连连说:“够甜,够甜了。”后来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只见他吃了满嘴的墨汁,旁边的红糖动也没有动。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文字也极为精炼、优美,要翻译好它是极不容易的。陈望道当时只有很少的参考资料,在翻译过程中不知攻克了多少难关,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终于在1920年4月下旬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了出来。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该书一经出版立刻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忱欢迎,很快被销售一空,到1926年5月,已经出了第17版。北伐时期,军内曾散发此书,几乎人手一册,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陈望道在建党之初的工作较少为人所熟知,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也有他的一份功劳。1920年8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寓所)正式成立。陈独秀为书记,参加者有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仁统(在日本)、李达、杨明斋、周佛海、邵力子、袁振英、沈雁冰、林伯渠、李启汉、李中、沈泽民等人。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担负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任务,与各地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在小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陈望道作为小组负责人之一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全国建党作准备,上海党组织把《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的机关理论刊物,陈望道自1920年12月负责《新青年》的编务后,其马克思主义的办刊方向日益鲜明。同时陈望道和邵力子还将《觉悟》转变为党的外围刊物。这两份刊物作为党的舆论阵地,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从思想上巩固刚创立的共产主义小组,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20年11月,陈望道还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工作。
笔者眼中的老校长
20世纪60年代,笔者有幸在复旦大学数学系求学,曾多次耳濡目染校长陈望道的风采,更深感其人格渊渟岳峙,令人崇敬。
笔者始终记得当年新生开学典礼的那一天,典礼在复旦大学的相辉堂(原名登辉堂)里举行,一千多名学子佩戴着崭新的校徽,意气风发地迈进了这座神圣的殿堂,去接受最为重要的一堂入学教育课。
典礼由数学家、副校长苏步青主持,他向我们一一介绍了主席台上就座的各位领导和复旦园内享有盛名的学者教授,然后请陈望道发表讲话,相辉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响声,亲临此境,笔者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急忙掏出记事本,试图把能捕捉到的信息尽可能地记录下来。
掌声平息以后,陈望道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了复旦的光荣历史和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他向我们这些新同学们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说,希望你们立志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最大的贡献。努力学习政治理论课、参加社会活动、开展一定的生产劳动、掌握专业知识,政治觉悟要体现在为发愤图强改变祖国面貌的行动中;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到建设社会主义的真本领。他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
陈望道在复旦担任校长期间,求贤若渴,多次亲自到火车站将一些名教授接到复旦来。那段时期,复旦园内名师如云,云集了苏步青、谈家桢、周谷城、谭其骧等各个领域的巨擘。特别使我们感到惊喜的是,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陈望道还邀请苏步青、谷超豪破例为我们63级新生授课,这在复旦教学史上也是仅有的一次,实属此生一大幸事。名师的指导和复旦优良学风的熏陶,为我们打下了较好的数学根底,构建了此后一生事业的基础。
(来源:团结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