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红色经典

革命浪潮之二十四——鄂豫边区 民主花开

发布日期: 2015-09-10 来源:

  1940年1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到鄂豫边区采访。她在京山县大山头、八字门一带多次目睹边区民选活动的盛况:群众往自己中意的侯选人背后海碗里投黄豆、绿豆或蚕豆作为选票,最后按豆子的数量确定人选。选举参与面之广,群众热情度之高令其震憾,她在所著的《中国的赞歌》一书中,感慨地称赞:“这是比近代英美还要进步的普选,是真正的民主!”
  京山八字门,是当时鄂豫挺进纵队(新四军五师的前身)的军部和鄂豫边区党委机关所在地。新四军第五师孤军深入敌后,要站住脚根,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抗日根据地。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政权的形式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利益,组织动员全民抗战,开展生产和经济建设等工作,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任务。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在被敌分割成的几十个“豆腐块”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在共产党能够完全控制的地区,召开民众大会,直接选举乡民代表参政议政。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方式除了投豆子外,还有在候选人背后插旗子,在侯选人名字下画圈等方式,非常生动。在共产党组织能够推动工作而又存在着国民党政权的地方,大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牌,促使国民党政权向民主和进步的方向转变。在日本侵略军、国民党顽固派、共产党三方激烈争夺的边缘区,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白面红心”的两面或三面政权。
  在基层政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边区党委召开军政代表大会,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出全边区行政指挥中心——边区行政公署。这是个由共产党员、小资产阶级进步分子、开明绅士等组成的政权,最广泛地代表了抗日各阶层的利益,得到了边区各界人士的拥护。云梦一位60多岁的老士绅途中突遇大雨,河水暴涨,他涉过齐腰深的河水,也赶来参加大会。
  抗日民主政权使社会各阶层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变得空前团结,鄂豫边区根据地也得到迅猛发展,由最初的竹沟、汤池和七里坪三个战略支点,逐步扩大到鄂豫皖湘赣5省边界地区50多个县,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生存发展,走向胜利的重要支撑。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