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国共两党生死较量,就在中原拉开序幕。
较量,首先在双方最高统帅部筹划。在西南大后方的蒋介石,把目光扫向中原时,忧心如焚。他说,中共踞此,可北扰黄淮,南窥两湖,西控荆襄,并可切断平汉路之大动脉。为此,他命令国民党军速歼鄂豫边李先念部,以利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抢占战略要点和交通要道,分割、压缩解放区。
在延安的毛泽东则这样告诫全党,蒋介石打内战的方针是早已定了的,但是,蒋介石调兵遣将还有许多困难,渴望和平又是国内国外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经过斗争,使内战限制在局部,或拖延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为此,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争取东北,巩固华北、华东,争取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处于有利地位。中共中央在调整战略部署中,赋予中原解放区战略前哨的重任。
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迅速向平汉路西集结整训,结束分散游击状态,向打运动战为主的军事战略转变。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来不及洗却千里征尘,即从湘粤边掉头,昼夜兼程,奔向长江以北。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向豫西集中,然后似铁流南泻,直指鄂北。
10月下旬,三军在随县、枣阳之间胜利会师,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军区拥有野战军和地方部队6万余人,握成一只“铁拳”。
会师期间,中原军区对进犯的国民党军开展自卫还击,先后解放桐柏、新野、枣阳、唐河4座县城,歼敌9000余人,进一步吸引了国民党军,使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兵力增加到11个军24个师,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并下达停战令,重启和平谈判。中原军区部队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地区集结待命。蒋介石决意在中原地区发动内战,密令武汉行辕配合郑州绥靖公署,企图对中原军区部队南北夹击,一举围歼,并将参加围歼的国民党军增至30万人。
在处境万分危险的形势下,中原军区一方面利用国共停战谈判,开展“合法”斗争,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另一方面,则抓紧进行武装突围的准备,等待时机,突出重围。
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将5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牵制在自己周围,而且使更多的国民党军队不敢贸然北上,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军事斗争。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