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红色经典

潮涌荆楚之七——引智先声:武汉首聘“洋厂长”

发布日期: 2019-04-19 来源:

    贺树林


  武汉柴油机厂是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十年内乱之后,这个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骨干企业,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武柴的弊端是所有国企的通病,如何整顿,是摆在武汉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1984年8月,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派往武汉的第一批三位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武汉市政府大胆决定,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用西方的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开创了中国引进国外管理型专家的先河。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格里希每天背上工具包逐个车间巡查;为了解决管理上人浮于事的情况,格里希免去了严重失职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的职务,将一批能干的技术人员调到质检部门,质检人员甚至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格里希在1985年初提出了结构工资制,在此制度下,职工的工资随着工龄的延续、岗位的变动、工作成果的变化而升降,每两个月浮动一次。
  格里希的改革终于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1986年,柴油机气缸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1986年,产机开始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在改革开放初期,把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成功嫁接,拉开了中国企业界国际化人才管理的序幕。正如朱镕基在给《格里希在武柴》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洋厂长从严治厂的经验,受到我国企业界的普遍赞誉,引起了外国人士的关注。他成为我国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取得成效的一个典型。”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