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历史必然性与战略定位
发布日期:
2006-10-26
来源: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大陆学术研讨团团长 易福才
(二00六年十月二日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
尊敬的各位教授、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在传统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在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95周年之际,我们大陆学术研讨团来到了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与同行们欢聚一堂,共同开展对“孙中山实业计划与中西部开发”学术研讨,感到分外的高兴。在台两天来,我们深深感受到:“炎黄子孙心连心,海峡两岸一家亲,但愿人长久,血脉永相通”。在此,请允许我谨代表大陆学术研讨团对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国父纪念馆的盛情接待、对学术研讨会的精心组织与安排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今天交流的论文题目是《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历史必然性与战略定位》,不到之处,请各位教授、专家指正。
地处华中重镇的武汉,“辖三镇而鼎立,据二江而相望”,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全市现辖13个行政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绩8494平方公里,人口850万。武汉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是中部的一座特大中心城市,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地,第一次国民革命的中心,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生前高度关注湖北武汉。他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宏伟的规划与要求,首次提出要修建长江、汉江大桥或凿通江底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希望将武汉建成“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和“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大都市,为武汉发展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寄予了无限厚望。今天,武汉人民在许多方面已经或正在把孙中山先生当年的设想变成现实。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毛泽东主席欣然写下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著名诗句。武汉“长江第一隧”,已于2004年开工,预计2008年8月建成。投资140亿的“武汉火车站暨城市综合配套工程”开工,于2008年底建成使用。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地论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定位问题。
一、 武汉实现中部率先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武汉曾是中国近代经济、贸易、金融和工商业中心之一,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在晚清时期,它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和重要的制造工业中心。钢铁、纺织、机械和军事工业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武汉的炼铁、造纸工业生产能力分别占全国的98%和50%,居全国首位;机器纺织纱绽数占全国29%,仅次于上海。武汉还是内地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汉水和京广铁路在此交汇,加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使武汉具备了便利的水陆联运优势。此外,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商业传统深厚,对外开放历史悠久。自1862年开埠以来,武汉在1865至1931年的66年中,有42年时间商品进出口总额仅次于上海在全国各口岸中居于第二位。到1936年汉口仍跻身于国内五大商埠之一(上海、天津、汉口、广州、青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武汉还一直是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著名外国银行在汉设立分行最多时达20家,形成了外国银行、中国银行与本地钱庄三足鼎立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第一、第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又把武汉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使武汉具备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武汉的总体经济地位和城市实力到20世纪80年代都始终居于全国前五名以内。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1992年武汉被确定为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经济高速增长,1993-1997年五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17.3%。到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38亿元,增长14.7%;全口径财政收入389.36亿元,增长30.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0.43亿元,增长3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850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4341元,增长9.7%。武汉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外资、外商及外事机构聚集中心。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武汉近几年兴建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此外,武汉的科技教育实力雄厚,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校所,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的第三位。
由此可见,武汉实现中部率先崛起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历史必然性的。
二、武汉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定位
武汉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中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发展极,曾被经济学家喻为中国经济大棋盘上的“天元”。因此,它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它的战略定位就应该像珠江三角经济圈的广州和深圳,长江三角经济圈的上海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北京、天津一样,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领头羊”。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京广铁路、汉丹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与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这样的区位优势,使武汉具有不可替代的“节点传导效应”。同样,武汉的比较优势也非常明显。论市场,武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论人才,武汉的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论工业基础,武汉以光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和钢材制造业在全国名列前三位;论商务成本,武汉的普通住宅价格仅为上海的1/3,豪宅价格仅为1/4,劳动力成本则不到上海的1/3。天时、地利、人和,武汉样样具备。正是由于武汉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便捷的交通通信,活跃的商业贸易,发达的科技教育,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它具有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领头羊”的雄厚资本和必要条件。
三、武汉为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定位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的方向
当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把武汉定位于“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龙头”,力争在重点产业培育、体制机制创新、交通枢纽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以此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主攻点。
在重点产业培育方面,主要以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为发展方向,集约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优势产业。同时,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房地产等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旅游、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新兴产业。不断加快“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为主,重点推进武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光电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实现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在发展重点产业过程中还要努力完成国有企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化,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保持中心城市的领先地位。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武汉市近年来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制和年薪制等;制定了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政府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及中介机构脱钩方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方案,规范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在全市13个区和两个开发区都建立了区级政务服务中心,规定各区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必须进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使企业和群众只须“进一个门、找一次人”就能办完所有的事。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努力进行科技体制的创新,支持鼓励各类资源整合,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把武汉的科技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交通枢纽建设方面,全力打造和完善铁、水、公、空大交通格局,构建立体化、网络化、高速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们在铁路建设上,以京广、京汉广快速客运专线为纵向,沿江通道、沪汉蓉通道、宁西线为横向的“两纵三横”铁路网配套建设正在实施,新武汉火车站的建设以及武昌、汉口火车站的改、扩建也正在顺利进行中。在水运建设上,我们大力推进以阳逻、青山、汉阳、北湖、金口五大板块为主的现代化港口群建设,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江海直达等业务,搞好武汉与上海、重庆的水运衔接,将武汉港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近海直达港和远洋供给港。在公路建设上,我们将积极推进武汉与周边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发展,逐步建立起大运量、远距离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同时优化主城道路系统,加快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搞好区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和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尽快形成“四环十三射”的城市公路主骨架,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穿越长江江底的过江隧道建设也进展良好。在航空建设上,我们将加快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辟更多的国内外航线,拓展航空物流网络,扩大民航机队规模,努力将武汉机场建设成为全国的大型枢纽机场和航空物流中心。
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武汉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社区双向联动的“武汉模式”,并成为全国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的发源地。2002年以来,全市开始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投资20多亿元对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的市政、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分类进行建设改造,对社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服务“四到社区”工作。从2005年起,武汉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决定把“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推进到广大的郊区农村,在全市7个郊区的2087个村,分期分批实施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我们还将组织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引导城市居民、城郊农民和各类企业、学校等按照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不断实现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抱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湖北武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担负起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我们坚信武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将用一个全新的美丽的大武汉来告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