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60年来湖北的奋斗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发布日期: 2010-06-24 来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了一曲曲雄浑壮丽的凯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湖北与全国一样,这60年是极不平凡的60年,是艰苦奋斗、探索前进的60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北的奋斗历程,总结这60年来湖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激励全省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湖北的奋斗历程
  建国以来的60年,是湖北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的60年。这一伟大奋斗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湖北党组织在全省范围内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时期,湖北党组织在战后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带领全省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在全省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同时,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在中共八大精神的指导下,湖北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适度改革经济体制和加强民主政治、改善党的领导入手,在落实八大决策的过程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专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北的总体战略。“一五”期间,在中央确立的156个重点企业及国家其他大型重点项目中,有7个项目建在武汉,包括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在内的“武字头”大型国营企业, 奠定了湖北引以为骄傲的工业基础。在集中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湖北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使湖北不仅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基地, 而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遗憾的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也由于我党执政经验的不足,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失误,尤其是10年“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尽管如此,全省人民依然克难奋进,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共湖北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点开始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指引下,湖北人民大胆进行拨乱反正,探索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生产资料与经营权的有效结合;在城市,以企业扩权为试点探索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由此推开了湖北国营企业“扩权”试点;原沙市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改革试点城市,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起步,实行工业改组和联合,开展用工、工资、劳动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同时,对外开放应势起步,武汉海关于1979年恢复开关;我省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关系,成为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际友好关系的省份;一批中外合资企业陆续开办,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 
  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湖北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我省积极贯彻中央部署,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发展企业集团的试点,国有企业开始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城市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武汉市成为我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创造了城乡一体、“两通起飞”的宝贵经验。全省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解决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省掀起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改革开放系统实施。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国有企业中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开创了全国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三大模式”之一的“武汉模式”;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武汉“汉正街”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小商品市场之一。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倡导“八破八立”,推进“三个新一轮”,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进新一轮改革大突破,促进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总体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格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机构变化最大、人员调整最多的一次机构改革。全面系统的改革开放,使全省经济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省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推进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较大变化,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作出了建设“四基地一枢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重大部署。围绕总体目标和重大部署,湖北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三个一批”战略,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60年风雨兼程,60年艰辛探索,60年成就辉煌,60年昭示永恒。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北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天地,实现了由落后向文明,由封闭向开放,由贫穷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愈益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优越性。
  二、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湖北取得的巨大成就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荆楚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湖北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变革。建国初期,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湖北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同时兼顾城市的方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采取稳定市场、平抑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迅速恢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全省经济成分结构和所有制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荆楚大地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湖北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为湖北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北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成为了湖北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大跨越,使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1949年,全省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仅有21.46亿,1956年达到51.65亿元,1978年达到151亿元,199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 2002年突破4000亿元,2007年突破9000亿元、达到9230.68亿元,2008年突破10000亿元,达到11330.38亿元,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工农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稳步增加,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平衡的历史性转折。多元化、多层次、多门类的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586.77亿元,是1978年的39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迅速拓展,全省进出口总额迈上百亿美元台阶,2008年达到205.7亿美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从1981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发展到2008年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789个,合同利用外资269.56亿美元。1979年至2008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5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9%。
  三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总体小康。
  建国以来,湖北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速,实现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随着湖北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53所增加到2008年的87所,在校大学生增加22.6倍。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全省就业人数以每年2.2%的速度增加,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和特困群众医疗救助等制度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省农民参合率达到89%,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1978年至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0倍,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四是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建国以来,湖北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依法治省全面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县级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常任制试点,率先探索村级组织自治机制,率先推行“阳光编制”,为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明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民主办事和依法办事的作风明显改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全省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湖北60年的探索实践和辉煌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湖北60年建设的基本经验
  60来,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向前推进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湖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奋斗而来的。党的正确领导是现代化建设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湖北党组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理念,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湖北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方向保证。
  第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湖北6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作文章。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在新起点上追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建国6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协调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力度,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带动湖北经济社会整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四,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要求。湖北60年的发展历程雄辩地告诉我们,始终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认识和处理,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是我们各项工作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根本所在。在过去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重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