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红安:光辉的革命业绩 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布日期: 2006-01-16 来源:
                                   彭希林
   
    红安,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1923年红安建党到1949年解放,英雄的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奋战了26个春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为我们及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艰 苦 的 革 命 历 程
   
  黄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亲自点燃的。192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董必武由上海回到武汉,以一年前在武昌涵三宫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为基地,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指导革命运动。在董必武的亲切关怀下,黄安许多青年学生陆续进入武汉中学,以及与该校有密切联系的省立第一师范、政法大学、女子师范、启黄中学、共进中学、中华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学习。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董必武、陈潭秋的教育培养,他们中的先进分子董贤珏、王鉴、雷绍全、张培鑫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仆、王文凤等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冬,董必武在武汉中学召集黄安籍党员学生开会,亲自组建了黄安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党的黄安工作组,随后又将工作组派回黄安,把革命的火种直接撒播到黄安大地,从而揭开了黄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
  大革命时期,黄安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全县10个区210个乡均建立了农民协会的组织,入会民众达5.6万余人。在农民运动中,广大农民怀着满腔的怒火,向直接压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豪绅地主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为了使土豪劣绅得到应有而又合法的惩治,中共黄安县委抓住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依照湖北省党部惩治土豪劣绅条例的规定,在七里坪南庙创设了革命法庭,先后依法审判了40多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这个法庭后来经全国著名法学界人士考证,认定为中国第一个基层革命法庭。在农民运动中,斗争最激烈的七里、紫云、高桥等区,地主阶级的基层政权被摧毁,农民协会实际上成为农村革命政权。与此同时,党为了保卫农民运动的成果,推动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先后组建了三堂革命红学和农民自卫队、农民自卫军等农民武装,并领导他们同豪绅地主阶级及其武装红枪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黄安城内外到处张贴着国民党的通缉令,悬赏捉拿参与领导黄安农民运动的92名共产党员,其中第一名是黄安革命的播火人董必武。
  一批革命者倒下去,又一批革命者站起来。1927年8月,以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陈定侯、戴季英为首的中共党员在七里坪秘密开会,重组了黄安县委。新县委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在县北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
  同年9月,黄安县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的指示,率领农民自卫军、义勇队和七里、紫云、高桥、桃花等区数万农民群众,举行了“九月暴动”,第一次向广大农民提出了党的土地革命的口号,打击了豪绅地主的复辟活动。随后又联合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和乘马、顺河等区的农民群众,在黄麻特委的统一领导下,于11月13日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4日攻克黄安城,全歼城内反动武装,活捉国民党黄安县长贺守忠及其他反动军政人员,把土地革命的红旗胜利地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随后,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黄安城宣告成立。
  12月5日,国民党军十二军教导师向黄安城发起突然袭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奋力突围。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和 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副总指挥刘光烈等200多名将士不幸战死,解放了21天的黄安城又重陷敌手。12月下旬,鄂东军余部72人在黄安紫云区闵家祠堂集合,由副总指挥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曹学楷和黄安县委负责人戴季英率领,有计划地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木兰山周围开展游击活动。
  鄂东军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在黄安县进行血腥屠杀,数十名共产党员和数以千计的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根据县委留下的指示,吴焕先、王秀松、赵赐吾、田开寿、詹献庭、李先念、熊邦山等10多名革命骨干,分别在七里、紫云、高桥、桃花、二程等区,领导广大群众坚持斗争。
   1928年4月初,盘踞在黄安北部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十二军教导师同桂系十八军发生冲突,撤回河南。工农革命军乘机返回黄麻起义区,举行“二次暴动”,消灭和驱逐了上戴家、檀树岗、长塘边等地的地主武装“清乡团”和民团。5月,黄安县委和第七军领导人在紫云区檀树岗乡清水塘村举行会议,决定开辟柴山保,并以黄安、麻城、光山三县边界的光宇山、摩云山、羚羊山、木城寨等地为活动中心,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以创造一个比较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黄安县委和红军一起,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和斗争,打开了柴山保地区的局面,开创了鄂豫皖地区第一块红色区域--黄(安)麻(城)光(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春,红军在地方革命武装赤卫队、游击队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歼灭了仙居、高桥两区的“清乡团”,拔除了对黄安革命危害最大的仙居区熊家畈、涂家湾地主围寨。随后,地方革命武装又一鼓作气,将“铲共会”、“仁义会”、“红枪会”、“黄枪会”、“金枪会”等地主武装消灭或驱逐出境。随着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黄安地方工作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县委、县农委(后改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各区、乡、村党政组织相继建立,雇农工会、共青团、妇女会、少先队、袭击队、特务队等地方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日益高涨。黄安成为鄂豫皖地区建立最早、最完整、最红火的革命根据地。
  1929年夏至1932年春,黄安军民全力以赴,配合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会剿”和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南部和黄陂北部合并组成陂安南县,李先念担任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12月23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的积极配合下攻克黄安城,夺取了黄安战役的胜利。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和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安革命斗争转入极端困难时期。敌正规军和地方保安团、队在“血洗黄安”的口号下,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庐舍为墟。仅平头岭一次,即有两千多名红色群众遭枪杀。敌人的血洗火烧吓不倒英雄的黄安人民。一些在反“围剿”中被打散或因伤掉队的黄安籍红军战士,纷纷冒死归队,加入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继续参加反“围剿”斗争;许多中青年要求拿起刀枪,为死难的亲友和群众报仇,县委将他们吸收进来,以独立团为基础,扩编成1500余人的县独立第七师。在县委的领导下,县独立第七师配合红二十五军在黄安及其边界地区打击敌人,先后取得了郭家河、九龙缠顶、潘家河等战斗的胜利。二程、仙居等区的党组织,还组织了小股便衣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坚持斗争。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黄安的革命形势更为严峻。县委和鄂豫皖省委、鄂东北道委经常活动的地方--七里、紫云、仙居等区,这时也处在敌重兵的分割包围之中。为了配合重建的红二十八军打击敌人,长期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县委根据红二十五军西征前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留下的指示,以其主要精力,大力发展便衣队,积极开展“白旗下的群众工作”。便衣队在县委和各区委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至1936年春,先后恢复了3个白色区、27个白色乡的群众工作,便衣队亦由原来的两个发展到22个。后来,便衣队虽然在敌人的移民并村和倒林搜山中遭受了一些损失,但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县委及所属七里、紫云、仙居、二程、城区等5个区的区委,仍保存有10多个队共140余名队员。各便衣队在群众的支援和掩护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冲破了敌人的反复“清剿”,夺取了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黄安县委的推动下,黄安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黄安县非常时期宣传委员会,农民、青年、妇女抗敌后援委员会,各界人民抗敌联合会,文化行动委员会等抗日团体和组织相继成立;“一切为了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一批批青年奔向鄂东抗日斗争的大本营七里坪,奔向抗日战场。
  1938年10月27日,黄安沦陷。日本侵略军的奸、掳、烧、杀,给黄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共黄安县委(工委)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黄(安)麻(城)经(扶)中心县委和鄂东地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黄宏儒、吴彩藻、郑维忠等同志的不懈努力,在日伪据点的缝隙中,先后开辟了(黄)陂(黄)安南、(黄)安麻(城)、(黄)安礼(山)三块抗日根据地。各根据地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和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将李愈友、杨鼎新等一批有声望的国民党左派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开明士绅推荐到抗日民主政府和参议会中任职,同时将数十名愿意抗日的国民党乡、保长留任原职,使党的抗日主张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与此同时,各根据地还组建了独立营、独立连、县大队、区中队等抗日武装。这些武装在本地执行保卫根据地任务的同时,积极配合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及其军分区部队,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对黄安及其边县的“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陂安南、安礼、麻城县抗日武装配合军分区部队,收复了伪黄安县政府驻地、境内最大的日伪据点--河口镇,生俘汉奸、伪县长韩子钊和伪县大队副大队长涂子敬以下官兵300百余人,日军20余人逃往黄陂县城。至此,黄安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中原解放区进犯。国民党黄安县大队与蒋军密切配合,侵占了黄安东南大部分地区。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陂安南、安麻、安礼三县党组织就当地武装冲突等问题,主动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并释放了被俘的国民党官兵。但国民党当局毫无和谈诚意,一边谈判,一边进行武装挑衅。地方革命武装根据自卫原则,对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还击。其中,安麻地方武装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即将黄安、麻城、经扶三县边界地区国民党乡保队的200多个碉楼一扫而光。
  1946年6月26日,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下,按照党中央预先批准的计划,分路举行突围,胜利地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帷幕。
  中原突围后,国民党军出动一个正规旅,对黄安和邻近地区进行反复“清剿”,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的火焰;以特务头子高维钧为组长的“黄安县清乡行动小组”在地方反动武装的配合下,一面残酷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面进行政治诱降,气焰极为嚣张。
  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在白色恐怖下,复员回乡的中共党员、原一军分区后勤处长徐锡煌等,于1946年7月在天台山重建了黄安县委(后改为工委),并成立了游击队,肩负领导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担。1947年9月初,黄安工委及其游击队与刘邓大军会合。10月初,县游击队配合中原独立旅攻克黄安城,歼灭国民党少将、湖北省政府军事观察员邹晓轩以下100余人,活捉高维钧和省保安总队及黄安县保安团官兵400余人。随后,恢复了黄安县委,建立了黄安县爱国民主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大队、区中队相继建立,七里、紫云、金牛、三角、大有、龙山、高桥等区的工作局面逐步打开,广大群众积极投入重建解放区的斗争和支援刘邓大军作战,全县革命形势迅速好转。
  1948年2月,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黄安革命斗争复又进入游击战争状态。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县委决定撤销区级建制,将党政干部和区中队统一编入县大队。后又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三个武工队。在以后的岁月里,县大队配合军分区部队,夺取了张大包等重大战斗的胜利,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到1949年3月,县境内敌乡公所及其武装全部被歼。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先遣队进入黄安县境,黄安县大队同先遣队一道开进黄安城,黄安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由北郊的王亮村迁入城内。至此,黄安全境获得解放。

  从黄安建党到全县解放历时26年。26年来,黄安人民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走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历程。26年来,黄安党的组织一直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的红旗始终未倒。为了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业绩,1952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决定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