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金戈铁马铸战功 彪炳千秋育后人

发布日期: 2012-05-10 来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政协湖北省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许金彪同志诞辰100周年。许金彪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都始终如一地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饱满的革命热情,英勇战斗,勤奋工作,历尽艰辛,矢志不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湖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无私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一
  1911年7月,许金彪同志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王店区南新公社沿港大队饶许家湾一个贫农的家庭。从六七岁起就随母亲讨饭度日11岁起就离开家乡和父母去给地主放牛。以后,他又给资本家造纸、做皮革。为反抗剥削和压迫,他在平汉线秘密党组织的影响和教育下,1927年6月,参加了由卫祖圣、孙高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孝感县党支部的工作,利用为别人理发作掩护进行交通工作。
  1929年6月,经地方党组织动员,许金彪同志带头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重机枪连当战士。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之后,先后当过战士,正、副班长。在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机智灵活,敢打敢拼,在河南潢川战役中,光荣负伤。
  1933年,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长征的第一步,战略转移到四川川北,开辟了新苏区川陕根据地。这年春天,在四川的宣汉县、城口县搭界的杨林关山口,许金彪所在的第一师与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一个师展开了激战。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双方均有很大伤亡。川北多是大山深沟,山路十分险峻陡峭,他一脚踩空,不慎从几十米高的悬崖摔到谷底,失去知觉,造成背部脊椎骨折,使他再次负伤。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宣汉达县展开了第三次进攻性战役,军阀刘湘部队倚仗有蒋介石飞机的空中支持,来势很疯狂。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持续了大半天,许金彪带领他的机枪连用连续发射的机枪弹配合部队进攻。突然,一块大弹片切中许金彪左踝骨,后又从前脚背露出,剧烈的疼痛使他额上虚汗直滚。为了不影响士气,他揩了把冷汗,尽量神色自若如无事般,直到战斗胜利结束。
  在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岁月中,许金彪同志不仅在战斗中出生入死,奋勇拼搏,在土地改革和扩大红军工作中,他也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嘉奖。在长征途中,他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正确军事路线,三过雪山、草地,依靠这双残腿,顽强地走过了万里长征路。
  1936年2、3月间。红四方面军过黄河部队奉命组成西路军,许金彪同志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在甘肃倪家营子争夺战等战斗中,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为粉碎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夺取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1937年2月,西路军失败,他也不幸被俘,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表现了共产党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二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撒播革命种子,安排伤员从华北战场回南方开展革命工作。许金彪同志从八路军 129师回乡后,积极联络一道回乡的红军战士,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收编了国民党正规军愿意抗战的一个连队,组建了重机枪中队,建立了孝感中和乡抗日自卫队,独立自主地创建了孝感中和乡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敌、伪、顽军的夹缝中毅然树立起一面鲜艳的抗日旗帜。
  1938年10月29日,孝感中和乡抗日自卫队组编为“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许金彪为大队长,下辖四个中队,一百三十余人。中和乡地处大别山、桐柏山的交界处,境内多丘陵,多林木,山路崎岖,易守能攻,便于游击活动。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后,许金彪率部首战“烂泥冲”,再战应山太平镇,先后缴获土顽胡翼武部、杨焕然部枪械百余支。12月,孝感日军拟抽调四个警备支队“扫荡”中和乡,许部得悉后先发制人,一举消灭了杨家寨据点里的日军,孝感城关的日军也因此打消了此次“扫荡”计划。1939年2月,许金彪率部袭击陆家山日军列车,炸死、炸伤八十余敌人。4月,伪和平救国军的警卫师联合“铲共团”刘亚卿部一千余人,进攻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许金彪联合孝感地方友军曹省三部,击溃了伪军的进攻,击毙伪警卫师师长曾大钧,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因此声名远播,中和乡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1939年5月,李先念同志受党中央派遣重返鄂豫皖边区,建立敌后抗日武装,许金彪同志将自己所领导的部队和根据地全部交给李先念同志指挥和领导,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受到了李先念同志的高度赞扬。部队整编后,开赴安陆赵家棚。在李先念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南下途中的第一块地跨安、应、孝三县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赵家棚根据地。他协助李先念同志指挥了“联曹(省三)打胡(翼武)”战斗,扩大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武汉外围的敌后战场上,更加英勇地打击敌伪。中和乡这块在艰苦斗争中创建的敌后小小根据地,也更加巩固,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锐的钢刀,成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五师横跨平汉铁路的立足点,成为鄂豫边区的平汉路东、西两侧抗日根据地的联络点,它对新四军五师的建设,对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率领的新四军五师警卫团,为保卫鄂豫皖边区党委和五师领导机关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担任五师后勤部长期间,为保障部队的供给,加强部队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许金彪同志在创建中和乡敌后小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坚持武装斗争,实行人民战争的抗战,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冲破敌、伪、顽的层层包围,在敌人的夹缝中坚持人民抗日游击战争,为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的积累了重要经验。
    1940年初,美国著名进步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以《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名义,访问豫鄂边区游击纵队同许金彪谈话后,在《中国的战歌》一书中写道:由于他战斗意志坚强和战斗经验丰富,他的团队成为本纵队的一个最中坚的团队。李司令员看他们的游击区域太宽,任务艰巨,给他派了一个好的副团长,他们两人相得益彰,简直把这个团队带成常胜将军了。至今大小五六十战,从没打过败仗。敌人一听到他们的名字,从来不敢小股的走近他们。他们这个团队的特征就是“胆大包天”。他们常常白天在和敌人距离极近之处打篮球。有一次,他们在这边打篮球,敌人在对面下操,两下遥遥相望,谁也不惹谁。可是这也只有他们这一个团队可以这么做,换换人就不见得成。因为他们先声夺人,敌人非有了准备不敢贸然撩拨他们。他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在我的脑子里,许团长是一个沉毅果敢、埋头实干的角色。
  三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着光明与黑暗、民主与独裁的抉择关头。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调集30万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
  在白色恐怖的紧急关头,1946年6月26日凌晨,中原军区部队在司令员李先念同志的领导下,毅然决然地率领部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许金彪时任警卫团的团长,跟随王震一起突围,负责干部旅的安全。在突围路上,他尽心尽职,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时而巧妙迂回,时而穿梭前进,时而给予严厉打击。7月14日,白天大战一整天,晚上抢渡丹江前,副司令员王震同志集合队伍作了动员并带头跳入江中徒步渡江。当时,天上有敌机的疯狂扫射,又遇山洪暴发,水深过胸,许金彪号召战士们手牵着手走渡江,在警卫团的奋勇保护下,军区首长们安全渡过丹江。当时前有堵击,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左右有敌军,江水猛涨,水深过腰,且流急浪高。我们人拉人,人拉马,结成强劲人流,同洪水搏斗,强渡丹江,手拉不紧就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
    右路部队成功强渡丹江后绕道西进,在鲍鱼岭、玉皇顶一带粉碎了敌第五十三师和第一师的层层阻击,经过两天一夜恶战,打垮了胡宗南“天下第一军”两个师的进攻和夹击。在这次战斗中,许金彪指挥下警卫团,扼守一个山头,激战到天黑。进入山阳期间,王震下令对右路军进行整编,充实了第三五九旅,加强了战斗力,把排长以下的人员统统编入战斗连队。
    整个中原突围战役,国民党军队数量大,装备好,交通便利,其势汹汹;但他们打内战不得人心,外强中干。我军被迫自卫反击,数量少,装备差,交通不便;但靠人心齐,斗志坚,指挥得当。战士们都是同仇敌忾,以一当百,指挥员都是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这就是中原突围能够制胜千里的根本原因。
    8月29日,许金彪带领的警卫团同三五九旅部队抵达宁县屯子镇,与陕甘宁边区策应部队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当日发出贺电:“庆祝你们到达边区的胜利。”战斗中,他率部队斩关夺隘,浴血奋战,为大部队摆脱敌人的进剿,为中原突围的胜利立下了功劳。随后,他率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进而反攻中原,进军江汉,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任湖北支前司令部司令员时,许金彪同志积极组织物资和民工支援大军南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四
  新中国诞生后,许金彪同志由部队转到地方,担任湖北省交通、水利、农机、工业等部门的领导工作。特别是在我省的水利建设中,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亲自指挥建设的一些大型水库,至今还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1952年,湖北出现了大旱灾,全省大部分地区从五月至八月,连续一百多天未下雨。当时的农田大部分是“望天收”,仅少部分靠塘堰、挡坝等小型水利设施灌溉,而且只能连续抗御20至30天。在百日大旱的情况下,田地龟裂,禾苗枯萎,塘堰干涸,河水断流,全省受灾县达40个,田亩870万亩,人口670万人。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大灾之年,既要领导人民生产救灾,又要领导人民大修水利,消灭旱灾,将国家拨给湖北省救灾款1800亿元(折为新币1800万元),以“以工代赈”的形式,拨给各县兴修水利。让受灾群众出勤做工,将做工的工资拿回家买粮渡荒,一举两得,大兴水利。从而掀起了在湖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兴修水利高潮。在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修水利之际,1952年7月,许金彪同志奉调,从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的岗位,调任湖北省水利局副局长。许金彪同志过去担任军事指挥员几十年,懂得的东西现在不用了,不懂的东西又要去做,要从头学起。他曾说:“我要拜水利专家、工程技术干部为老师,老老实实从头学起,争取从外行变为内行。”在任湖北省水利局副局长时间,他协助局长夏世厚同志,主要抓了我省的水利建设,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选定随县车水沟工程坝址
  1952年9月,湖北的大旱灾已成定局,省委、省政府的救灾和大办水利的方针已定,省水利局为做好大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大抓勘察、测量、设计。许金彪同志带着省局领导班子集体的意见,来到随县,与县领导及县水利局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在府河上游兴修灌溉工程的大坝坝址问题。经过到车水沟河段现场勘察、分析研究,认为车水沟处河道平缓,与所灌田亩毗邻,渠道好开挖,可灌溉三至五万亩,是当时最大的灌溉工程。而且工程可分两期做,先做低坝引水灌溉,今后还可以做更高、更大的坝,做更大的水库工程。当时认为,虽然车水沟坝址处沙层覆盖较深,不容易清到底,但可从设计上来考虑,采用不清基到底,粘土铺盖等办法处理。许金彪同志认为大家讨论分析的意见有道理,初步确定大坝坝址选定在车水沟,定名为“车水沟灌溉工程”,并把意见带回省局,由省局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设计。
    这些初步方案提出以后,由中央水利部派来支援湖北的技术人员设计并由他们施工。此工程建成后,灌溉随县城关镇及厉山镇三万六千多亩良田,四十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后来又在车水沟上游兴建了大型水库封江口水库。
  二、深入地、县农村,组织水利工程施工
  1952年9月至12月,湖北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的各项工作急待落实,许金彪同志即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等一行五人,深入到麻城、红安、胜利等县的基层和农村,协助当地政府就工程的选址、测量、设计、劳力、物资的组织安排等展开工作。先后参加了麻城毛家冲水库坝址的选定,红安火连畈水库开工的大动员,麻城黑石嘴水库清基回填的质量检查等。特别是对麻城大坳水库的坝址选择,花费了很大精力。麻城县人民过去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在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是湖北“三年两旱、十年九淹”的典型地区之一,解放后的1952年湖北大旱,麻城又是重灾区之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都十分关心,期望在该县做一个较大的水利工程。由于“以工代赈”,水利工程开工在即,工程的选址、测量、设计等工作都要尽快完成。11月中旬,许金彪同志决定亲自进行实地查勘,便指定由老工程师杨鸿勋及其工作人员共八人组成小组,一起对麻城境内的举水以东及其上游胜利县的部分区域进行普遍勘察。
  经过一周的勘察,翻越了松子关,直到安徽边境,查遍了举水的阎家河、巴水的杉林河、落梅河(胜利县境内)、九资河等,又返回到举水的白果河、麻溪河。对所查勘的河流能做水库枢纽工程的河谷、山口,都认真地从承雨面积,灌溉田亩、经济效益、投资能力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最后认定麻溪河大坳铺屋处作为水库地址,既可防洪、灌溉,又可发电,条件比较优越。其查勘结果,许金彪同志带回省局研究同意后,既派省局工程五队到大坳进行测量,并确定由省水利局工务科设计。
    同年12月,孝感县金盆浴鲤水库已经开工,许金彪同志带领技术干部去工地,检查工程质量,指导施工工作,经在工地了解,许金彪同志认为该工程是当年开工较早的大工程,对县委、县政府对准备工作抓得早,劳力组织充分、场面大、进度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要求要十分注意工程质量,并按技术干部提出的意见,特别要求对左岸坝头心墙、与山坡接头处要精心处理好。
  三、担任大坳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建的大坳水库,是湖北当时全省最大的水库。1953年2月,大坳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省委、省政府决定许金彪同志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大坳水库在整个枢纽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是全省第一个大工程,在设计、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手段等各方面,都缺乏经验和条件,每前进一步,都碰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许金彪同志能够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技术干部的作用,大胆承担责任;又能勤于思考,把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充分运用到水利建设上来,终于使很多问题得以解决,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1953年5月,湖北省委书记、省人民委员会主席李先念同志,亲临大坳水库工地视察。 许金彪等工地领导,遵循李主席的指示,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大战“红五月”,指挥部针对工地土料运距远,并且要过两次河,翻三座山的情况决定,采取增加照明设备,三班轮换,昼夜施工,歇人不歇工具等办法,在大农忙前抢运一部分土料到大坝附近堆放,农忙时一部分劳力下马后,留下的民工则就近取土。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工效,缩短了工期,使大坝提前了一个月,于六月底胜利建成。
  四、担任石龙过江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1953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为解决“五三”农场及京山县、天门县部分农田灌溉、防洪及发电问题,批准兴建京山县石龙过江水库,任命许金彪同志为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许金彪同志接受任务后,即带领随行工作人员,奔赴“五三”农场寄住,并同“五三”农场场长周季方等领导同志一道,开展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953年3月,在水库施工最紧张的阶段,省委书记、省人民委员会主席李先念同志奉调到中央工作,中央通知他,到中央报到之前,在湖北休息一个月。李先念同志利用这一个月的休息时间,到“石龙过江”水库工地驻地视察。李主席邀集了原新四军五师的几位老同志夏世厚、许金彪、周季方、李家模等一道,看水库枢纽的设计布局,看施工的力量摆布,看渠道网络流向,还看了“五三”农场的总场和各个分场等等。他对这些山山水水、水利农田、森林果木,都十分关切。白天就谈工作上的意见,晚上就同老战友们一起叙谈战争时期的回忆。他一个月的休息时间,就在水库工地住了20天,充分体现了老领导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与关怀。整个水库枢纽的施工过程,由于有了大坳水库施工的经验,对一些问题的设想和处理都十分恰当和及时,使工程施工进展顺利,大坝等枢纽工程于1954年4月底胜利完成。
    在农机工作中,他领导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机械的管理办法,建立农业机械维修和技术培训网络,注重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工业建设中,许金彪同志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着力调整全省工业生产布局,为我省工业振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
  在“文化大革命”中,许金彪同志受到冲击。粉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他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积极参加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
  五
  在担任政协湖北省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期间,许金彪同志广泛团结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在打倒“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他精神焕发,老骥伏枥 ,经常带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紧紧围绕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齐心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委做了大量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但是,由于长时期“左”的错误,尤其是“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疯狂推行极左路线,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许多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到1983年,全省仍有不少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的政策尚未落实好,严重影响了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政协工作的开展。许金彪同志和五届省政协常委会,遵照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和全国政协的要求,坚决落实各级政协委员的政策,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连续抓了三年。为了使落实政策的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扎实地开展起来,省政协党组和省委统战部向湖北省委报送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省政协党外委员有关政策的意见》;省政协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检查落实政协委员有关政策的决议》,对政协委员的政策以及统战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普遍的检查,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就地协商解决“老大难”问题。落实政策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调动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
    许金彪同志离休后,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和我省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衷心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关心农村,心系群众,经常了解农村的变化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他充分发挥余热,但任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为研究湖北地方党史、军史、革命史提供材料,向青少年讲述革命斗争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青少年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工作。这些充分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
  
  在纪念许金彪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学习他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学习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联系群众,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对家属和子女要求严格,保持了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本色。
  许金彪同志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作风和光辉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