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弘扬抗战精神 实现中华复兴

发布日期: 2005-11-04 来源:

                                   王树华

各位老领导,同志们: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再过几天,我们就将迎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省新四军研究会、省妇联一起联合举行纪念座谈会,缅怀革命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憧憬美好未来,很有意义。在此,我首先向在座的各位革命前辈和老领导、老同志,表示崇高敬意,同时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就中国抗日战争所弘扬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个发言。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到民族危机关头,中华民族总能激发出一股强大力量。维系这种强大力量的,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和影响下的中国军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塑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抗战精神深深蕴含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实践中,在多方面得到生动体现,其中延安精神、铁军精神、巾帼精神就是其中的典型反映。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它所缔造和倡导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领导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缔造和倡导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仇敌忾、反抗殖民统治的共同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曾对延安精神作了“一个方向、三种精神”的高度概括。
    “一个方向”,就是鲁迅所代表的“硬骨头”方向。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硬骨头”,蕴含和体现着伟大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性格,是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的表现。
    “三种精神”,第一种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白求恩的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精神的实质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他强调,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蕴含和体现着高尚的民族品格,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精神的新解说和新发展。
    第二种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毛泽东同志借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他要求共产党员像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这里所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和体现着崇高的民族大义,从本质上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第三种精神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指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用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有什么挖不平泥?”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讲的“愚公精神”,蕴含和体现着可贵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新提炼和新概括。
    总之,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这“一个方向、三种精神”的延安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包括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纪律、品德风范等诸多方面,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又依据新的时代要求进行了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写照。


    二、新四军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力量,它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示的铁军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写照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他们在党的号召和指挥下,开赴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共同创造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军人精神。新四军所展现的“铁军精神” ,就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军人精神的生动展示。铁军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绝对忠于党、听从党指挥的理想信念。在八年抗战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新四军始终绝对忠于党,听从党的指挥。在军事上,从成立之初的“八省健儿汇成抗日的铁流”,到深入敌后的“东进、东进”,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在政治上,忠实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敌、伪、顽夹击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虽备尝艰辛而犹未悔。
    二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爱国精神。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处境十分艰难,与之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但国难当头之时,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毅然捐弃前嫌,与国民党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新四军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誓死捍卫祖国和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是勇敢杀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八年抗战,新四军共抗击日军16万人,占侵华日军总数的22%强;抗击伪军23万人,占伪军总数的30%强。共进行大小战斗24600次,毙伤日伪军47万多人,占全国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新四军则愈战愈强,部队由组建时的10300人,发展到抗日结束时的318600人。新四军不愧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
    四是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八年全面抗战中,新四军共付出了8.2万余人的伤亡。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的革命精神、民族气节和战斗意志,堪称革命军人之楷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峰、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等一大批优秀指战员,用他们的热血,铸就了一座座抗日的丰碑。
    铁军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精心培育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从更广大的范畴和更丰富的内涵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具有民族精神最普遍的特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是它最核心的内容;铁军精神则更形象、更具体,是延安精神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是它最核心的内容。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