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树 华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湖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经过与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这是一次成果丰硕、继往开来的学术盛会。在研讨会即将结束之际,我受举办单位委托,为本次研讨会作总结。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主题鲜明的学术盛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举办学术研讨会,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这次研讨会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规格高。这是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是在省委直接领导下举办的。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省委按照中央精神部署的纪念抗战胜利60 周年系列活动的5项大型活动之一。省委安排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军区政治部以及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省《新战争与和平》研究会等9家单位联合举办,省委党史研究室具体承办。7月下旬,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同志在全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周密组织好这次学术研讨会,“既要充分展示和交流抗战学术研究成果,又要注意把握好导向”。研讨会开幕时,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孙志刚同志又亲临会议,代表省委作了重要讲话,对这次研讨会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和省老领导、抗战老战士也参加了会议。这一切充分表明了省委对这次研讨会的高度重视。
第二,水平高。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成果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自4月份发出征文通知后,各举办单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撰写论文。到截稿日期止,共收到论文160篇。经过专家评审,选出70篇论文入会。这些论文多侧面、深层次、宽领域地研究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选题有特点,论点有新意,史料有拓展,代表了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最新水平。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使论文成果进一步升华。这次入会的论文作者既有造诣精深的学界前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还有初露头角的学术新人。特别要提到的是,德高望重的省老领导、抗战老战士、年逾九旬的李尔重同志,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新战争与和平》研究会会长李海忠同志,也提交了论文,对全体与会同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第三,主题鲜明。这是一次主题鲜明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成果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这次研讨会既注重学术研讨,又关注现实问题,主题非常鲜明。这就是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为此,研讨会着力研究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阐明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及其对实现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产生的巨大影响;着力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着力研究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阐明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着力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阐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省委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举办单位的密切配合,得益于全省理论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本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省委党史研究室,向所有支持和参与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本次研讨会多侧面、深层次、宽领域地研究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及其重大意义
这次研讨会是近年来我省研究抗日战争史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达到了研究抗战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检阅研究队伍的目的。刚才,几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介绍了各组交流讨论的情况。下面,我想再从总体上对会议的成果进行一些归纳,主要是六个方面。
(一)研讨会高度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一致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连绵不绝的斗争,但除抗日战争外,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不屈不挠,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战胜了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一洗百年屈辱。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和巨大民族牺牲。重要历史贡献表现在:牵制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勾结,打乱了其征服全世界的战略部署,为反法西斯盟国最终打败德、日、意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打破了日军北进计划,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迟滞了日军南进计划,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有力地支持了美、英盟军和东南亚国家的抗战。巨大民族牺牲表现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高达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成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创了近代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枢纽;抗日战争的胜利催生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二)研讨会高度评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中国共产党创立了系统完整的统一战线理论,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统一战线工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创造者和维护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国内、世界和对日本三个层次,其中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占主导地位。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反对右倾投降主义;基本策略是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有理、有利、有节;基本政策是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
第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切合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国共双方都承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思想政治基础;国共双方都要保住自己的生存,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实际利益基础;国共双方都要维护共同的民族形象和民族大义,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民族精神基础。
第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的活剧。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以服兵役、力役、劳军、献金、纳粮等方式,支援前方抗战;爱国知识分子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或以笔为枪,在思想文化战线开展反日斗争,或投笔从戎,奔赴血与火的战场;爱国实业家为发展大后方经济、积聚抗战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外华侨纷纷组织救亡团体,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热潮。
(三)研讨会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中国共产党构筑的全民族团结抗战理论,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发动机。抗战团结包括党内团结、统战团结、人民团结三个大的方面。以党内团结为核心,统战团结为法宝,人民团结为基础的团结抗战理论,具有系统的科学性;团结抗战理论包括了一系列充满智慧的策略思想,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色;团结抗战理论成功指导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性、辩证性、实践性,是党的团结抗战理论的三个显著特色。
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是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要在军队中贯注进步的政治精神,要在广大人民中做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调动全军全民的抗战积极性。持久战理论鲜明体现了毛泽东同志非凡的军事智慧和战略风采。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是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据统计,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1938年是58.8%,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1943年是58%,1944年是64%,1945年是69%;抗击伪军的比例,1938-1942年是100%,1943年是90%,1944-1945年是95%。这些数据虽然枯燥,但客观雄辩地说明,担负敌后游击战争重任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敌后战场是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
第四,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也具有重大历史局限性。正面战场是大量歼灭和消耗日军的重要战场,是策应和配合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是支援盟军太平洋抗战的重要战场,是涌现出大批抗日英烈的重要战场。但正面战场没有实行全民族全面抗战,没有实现与敌后战场的真诚配合,没有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没有真正担负起抗战主战场的责任,因而又具有重大历史局限性。客观评价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地研究抗日战争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四)研讨会高度肯定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根据地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一致认为这些历史经验有利于当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保持了先进性。思想建设方面,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此武装全党;政治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组织建设方面,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实行党内生活民主化,加强党的纪律;作风建设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了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二,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达到了较为完备的形态,创造出新民主义的政权理论,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政权是民主执政的政权基础,表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行使民主权利的畅通渠道??普选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组织形式等,从而解决了民主执政的本质问题;三三制政权以民主方式和民主制度执政,包括多党合作的体制、依法执政的方式等,从而解决了民主执政的方法问题。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局部执政的经验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启示:(1)完善政权体系,建立新型党政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前提;(2)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与政治监督,有利于中共执政地位的巩固;(3)民主政治建设是获取民众支持的强大动力;(4)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第三,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一块“净土”,延安社会是和谐社会。其表现在: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毛泽东语) 延安“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成另一世界”。(美军观察组成员约翰?谢伟思语) 延安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精兵简政发展生产;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以法治边公平公正;文艺面向人民大众;党政军民风尚全新。这些经验和做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的可借鉴性。
(五)研讨会高度肯定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致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其内涵是对中国实现独立和近代化道路的认识。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呈现出广泛性、内涵丰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全民族独立意识形成和民族意识的内涵增添了人民性、时代性内容。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原因,一是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二是战时的人口流动,三是内迁难民和内迁文化的影响,四是抗战中的一些胜利。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不仅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因素,而且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二,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精神空前升华。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得以充分展现并得到升华,主要表现在弘扬了三种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胜利。
第三,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文化空前弘扬。毛泽东同志直接承继民族文化的有益内容,大胆吸收,直接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绵延发展,同时也使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在文化实践上建立了民族文化同毛泽东思想的良性互动关系。毛泽东同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概念、范畴、典故进行借用类比,引申发展,批判扬弃,使民族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一次难得的改造制作、创新发展的机会,使民族文化的发展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轨道相一致,相重叠,俱兴俱茂。
(六)研讨会积极评价抗战时期中共在湖北的活动及湖北抗战,一致认为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华中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湖北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武汉抗战是1938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长江局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江局卓有成效的工作,巩固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政治基础;长江局领导国统区党的组织迅速恢复发展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准备了干部力量;长江局指导南方红军游击队顺利组编为新四军,独立自主地领导和开展华中抗日游击战争,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准备了基干武装力量。
第二,长江局为华中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抗战,积极推动和支持建立青年、工人、妇女儿童及文艺界全国性的统一或统一战线组织;二是指导南方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不同方式,建立或改造抗日救亡组织;三是宣传、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抗战,充分利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等公开、合法阵地,宣传与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四是在物质上支援前线,在精神上鼓励抗战将士。
第三,湖北抗战具有鲜明的特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湖北抗战的特点,一是统一战线层次高,二是人民群众动员广,三是正面战场作战持续时间长,四是敌后战场发展快。产生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一是湖北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二是湖北具有广泛深厚的革命基础。湖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全面抗战初期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二是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转折的枢纽;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抗战主力??新四军的诞生地;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五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试验的重要基地;六是战略相持阶段屏障西南大后方的前哨阵地。
第四,武汉抗战是1938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武汉抗战,是指在武汉成为战时首都的时段里,以保卫大武汉为目的,以武汉会战为中心,地域覆盖全国的中日双方总体战。武汉抗战,战区面积之大,卷入人数之多,为历史罕见,包括12个省300多万平方公里、4亿人卷入战争。敌我双方展开了徐州、武汉、南昌、随枣四大会战,特别是武汉会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会战时间之长、伤亡之多、规模之大,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同期西方的马德里抗战在战争规模、参战人数及惨烈程度上,根本无法与武汉抗战相比。因此,武汉抗战是1938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
这次研讨会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介绍的成果还有很多。限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虽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正如与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需要我们以与进俱时、开拓创新的精神,把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继续推向前进。当前,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正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从服务现实的角度,也需要我们以与进俱时、开拓创新的精神,把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一)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由过去绵延到今天,其威武雄壮的历史进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是一座精神的宝藏。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历史就是这样一座宝藏。充分发掘这个宝藏,充分发挥这个宝藏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通过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服务。
本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在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同时,能够比较自觉地、比较多地关注现实问题,在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方面形成了不少成果。但也应当看到,这些成果属于宏观理论阐述方面的比较多,微观对策研究方面的比较少,描述性成果比较多,研究性成果比较少,务虚的比较多,务实的比较少,也就是说,能够直接拿来用的比较少。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还必须注意加强为现实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为完善中共历史学科体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特别是抗日战争史学科体系服务。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对于完善中共历史学科体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特别是抗日战争史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次学术论文分布的情况看,总论方面的论文比较多,微观方面的论文比较少,统战、党建、领袖人物等传统研究领域的论文比较多,军事、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论文比较少,因而论文分布显得不够均衡,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点。同时,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也相对较少。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在加强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方面继续努力。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要加强湖北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从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情况看,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主要是涉及全国抗战问题的,而涉及湖北抗战的论文数量比较少,高质量的论文不多。应该说,湖北抗战在中国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抗战初期,湖北一度是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党为此在武汉设立中共长江中央局,统一领导长江流域和南部中国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1938年的武汉会战是当时最重要的抗战举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广大地区创建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党领导抗日斗争的重要战略区域。总之,湖北人民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湖北抗战是全国抗战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湖北抗战史的研究。
(三)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搞好四个结合。
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地激励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央对今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总的要求,也是抗日战争史研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与国民党当局正面战场的关系,防止有人借“客观评价历史”否定过去的正确的历史结论,甚至美化国民党,贬损共产党;二是处理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系,防止贬低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要历史贡献;三是处理好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关系,防止有人利用中日关系的敏感问题来干扰抗日战争史研究;四是区分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界限,既尊重民族感情,又防止有人借研究抗日战争史煽动非理性情绪。
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还要搞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既要搞好抗日战争宏观问题的研究,又要搞好微观个案的研究,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要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既要注意从理论上研究抗日战争问题,又要注意分析具体的历史史实,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三是要把全局性研究与地方性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突出全国的主题,又要兼顾湖北特点,把全局性研究和地方性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四是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既重视定性分析,又重视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统一起来。
同志们,湖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就要结束了。这次研讨会展示了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丰硕成果,检阅了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宏大队伍,标志着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希望同志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我省抗日战争史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