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让红色旅游增添文化魅力

发布日期: 2009-12-31 来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中,留下了宝贵的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也留下了催人奋进的斗争历史、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等非物质文化形态。近几年来,随着一批精品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红色旅游有声有色,方兴未艾。人们通过参观景区、了解历史,缅怀先烈,接受教育。红色旅游热的兴起,体现了人们对党的拥护、爱戴和信赖,反映了我国人民富而思源,不忘本色的精神追求。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湖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也是红色资源大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湖北有着全程记录,地域几乎覆盖全省。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例,当时开辟的根据地涉及地域达59个县,占全省85%以上的县份。湖北红色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位极高。与荆山楚水紧密相关的二七风暴、国共合作、八七会议、武装斗争、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湖北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人民武装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培养治党治军治国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湖北的红色资源极其丰富,在全国位居前列。

  湖北红色资源点多面广,主要景点相对集中。国家首批公布的一百个经典景区,我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市、大别山和洪湖周边地区。在国家打造精品红色旅游景区政策的带动下,各地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多层次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湖北的红色旅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我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知名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省红色资源丰富,因时代变迁,加之战争破坏,大多数旅游景区难以恢复原貌,景点外围的“红色历史”环境氛围不浓,城镇化、现代化气息较重,缺少历史感和厚重感。而参观内容多为图片陈列、厨窗展示,静态观光居多,文物陈列与展示没有游客视角,吸引力、影响力有限。据统计,我省红色旅游客源以本省为主,而本省又以机关干部、现役军人和青少年为主,缺乏对普通游客的吸引力,红色旅游未能实现由接待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二、产业化程度偏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红色旅游集旅行、游览、学习、教育于一体,以养德、益智、休闲为主要目的,是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的产业,也是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配套、互相促进、互补共赢的产业,需要各行各业乃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力合作。目前,我省绝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产品结构单一,还不完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购、娱还是薄弱环节,处于滞后状态。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游览主要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产业经营链短、附加值不高,是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深度开发不够,资源未能有效利用。一般而言,一个景点蕴藏着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是一部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威武雄壮的历史传奇,因而红色资源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特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但是,各地在景区开发方面,大多只注重交通、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忽视提升红色资源的软实力,出现挖掘不够,研究不力,宣传不到位的现象,许多具有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难以得到全面开发与综合利用,红色旅游景点缺少品位,缺少个性,缺少感召力。

  应该说,红色旅游项目既是政治工程,也是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突出主题,文化彰显特色,经济注重效益。与一般旅游产品比较,红色旅游开发更加强调资源的社会效益,注重突出政治教育功能和文化感召功能。而文化是根基、是灵魂、是品牌,是红色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之所在,其震憾力强弱与吸引力大小决定和影响着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努力提高红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以特色制胜,以个性制胜,是决定红色资源开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以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两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是发展我省红色旅游的着力点。

  一、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扩大湖北红色文化知名度。红色文化作为荆楚文化八大体系之一,构成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撑点和产业体系。要立足湖北自身特色,尽快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不断推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精品力作,带动红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红色文化市场的繁荣。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全国,以“将军摇篮”、“红旗不倒”、“历史转折”等与湖北紧密相关的重大历史题材为龙头,组织力量创作一批有分量,有影响,有深度、有感召力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形成最具优势的文化名品和精品项目,提高红色文化的集聚力、扩张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实施“品牌兴鄂”战略。

  二、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按照“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景区特色和旅游线路,确定各自的宣传主题。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红色旅游开发区域的指导和协调,严格控制相同主题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党史、宣传、新闻单位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整体研究和宣传力度,定期举办湖北红色文化讲坛,面向大众,拓展红色资源的宣传空间。成立面向全国的“红安精神研究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活动。制订积极的引导政策,推动红色文化建设,推动红色文化内涵式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区域性红色文化中心。

  三、创新文艺表现形式,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创造了一批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文艺工作者又创作了一批反映革命题材的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脍炙人口,历久弥新,长盛不衰。要采用现代科技和“音乐诗画”的形式,不断翻新表现形式,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可融入现代舞蹈,通过电脑灯光布景,可把大别山美丽风光再现舞台,以情景交融唤起岁月情感,提升审美境界,增强红色经典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要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革命老区,搜集大量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创作一批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小剧目。各景区要结合实际推出红色旅游文化节目,实现优良的文化服务。

  四、开发红色文化产品,活跃红色文化市场。发展红色文化产品市场,重点培育以革命圣地、领袖人物、革命先烈、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纪念品和工艺品市场;大力发展资本、产权、信息、技术等红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扶持和发展各类红色文化开发和服务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红色文化市场主体;创新红色文化产品服务模式,鼓励引导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消费,扩大红色文化市场需求。让红色旅游真正形成以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热起来,人气旺起来,品牌响起来,特色树起来,水平升起来,效益高起来的目标,推进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