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珍
鄂东南根据地作为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鄂南秋暴后开始创建历程,其形成时间虽晚于湘东北和赣西北两块根据地,但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发展更加迅猛,根据地面积最大、稳定和巩固时间最长,群众动员更普遍,革命斗争更加深入,是整个湘鄂赣根据地最为稳固的战略后方,最重要、最深厚的兵源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发展、巩固发挥了极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发展历程
鄂东南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巩固及沦入游击根据地经历了三个阶段。
1927年8月至1929年冬,是鄂东南根据地的创建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鄂东南党组织在全国率先领导秋收暴动,尝试建立革命政权,在遭致失败而陷入低潮后,党组织屡经恢复、重建,积极领导农民群众进行抗阻抗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始在以阳新、大冶、鄂城、通山为中心的地区形成武装割据局面,由红五军五纵骑山跳跃、南北征战进一步推动,鄂东南根据地正式形成。
1928年8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湘鄂赣粤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精神,中共湖北省委制定鄂南暴动计划,向鄂南地区派出大量党员干部,恢复、建立党的组织。 8月下旬至9月初,通城、崇阳、通山、蒲圻、咸宁、嘉鱼等鄂南各县,率先在全国发动秋收暴动,建立通城、通山革命政权。同年9月,鄂东蕲春、蕲水、黄梅、广济爆发秋收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在短时间内遭致失败,但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鄂东南党组织对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认识,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准备了思想、组织和实践基础。
秋暴枪声停息之后,192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集中力量派出大批同志到各地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和农村游击战争。11月中旬大(冶)阳(阳新)区特委(后改为鄂东南区特委、大冶中心县委)成立,阳新、大冶先后恢复几个地方党组织。1928年1月,中共阳(新)大(冶)县委领导游击队武装镇压大豪绅、“清乡”团团长刘慧臣和罗巨舫,开始打开阳新、大冶武装斗争局面。5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吴致民、曹大骏到鄂东南,恢复成立鄂南特委和大阳特委,至同年10月先后在阳新恢复、新建龙燕、垅山、金龙、获田等8个区委、57各支部,党员发展到772人,并与通山坚持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叶金波等取得联系,帮助恢复建立通山县委。大冶县委也在胡致民的直接领导下在南山头成立。 1929年春,大阳特委指导建立鄂城特支,蕲水特支亦划归大阳特委领导,黄梅、广济等地党组织也得到很快发展。在此情况下,为加强领导、统一指挥鄂东各县革命斗争,中共中央指示建立鄂东中心县委,负责指导大冶、阳新、通山、鄂城、蕲水等县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同时就近代管因鄂南特委屡遭破坏而失掉联系的鄂南有关各县。中心县委成立后,立即派工作组和手枪队到所辖各县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消灭了各地反动武装,壮大了革命力量,大部分乡村成为赤色区域。同年6月,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在大冶南山头召开党的代表大会,讨论武装起义的总计划,专门研究发展游击队、创建红军等问题。大冶、通山、阳新、蕲水、鄂城、咸宁等县120余人出席会议。在会议快结束时突然发生大冶刘仁八反动常练队捕杀共产党员万云山等3人的事件。大冶中心县委当机立断,发动阳新、大冶手枪队和鄂城、通山、咸宁3县农民共10000余人于30日举行刘仁八暴动,击毙常练队长刘维敬,俘敌40余人。暴动胜利后,中心县委将上述各县游击队武装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此后,红十二军以大冶南山头为中心,游击相邻边界,到1929年秋已初步控制阳新、大冶南部和通山、鄂城、咸宁、蒲圻边界地区。
在鄂南地区,1928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鄂南区管辖范围由咸宁、蒲圻、嘉鱼、通山、崇阳、通城6县扩大为包括湖南平江、浏阳、岳阳、临湘和江西铜鼓、修水在内湘鄂赣边境12县。①旋因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上述12县工作,鄂南特委划归该特委管辖。在恶劣政治环境下,鄂南特委多次被破坏。192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改中共鄂南特委为蒲圻中心县委,派杨克敏、刘秉 彝 、万焕章巡视鄂南,6月正式成立鄂南(蒲圻)中心县委。在鄂南中心县委指导下,通城、崇阳、嘉鱼、蒲圻等县相继恢复建立党的组织。
1929年9月,湘赣边主力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数百人在纵队司令李灿和党代表何长工带领下,跨过幕阜山脉,由湖南进入湖北,与大冶中心县委召开联席会议,确定鄂东南党组织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发展农民赤卫队、游击队,壮大红军主力,消灭本地区的反动武装,争取尽快将小块割据区域扩大为大规模、稳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会后,红五纵队集中兵力,以地方民团和小股敌军为目标展开进攻。10月中旬至11月,五纵连续攻占通山、阳新、 大冶三县城,横扫三县区、乡集镇,大量歼敌正规军,消灭常练队近20支,基本肃清了三县反动势力,打开了鄂东南大发展的局面。1929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秘密派往驻大冶的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的共产党员会合该旅地下党员程子华,在五纵的配合下,举行“模范”的大冶兵暴并取得胜利,五纵进行扩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2月下旬 ,吴致民主持召开大冶中心县委和大阳区5县联席会议,红五纵党委和通山、蕲水、鄂城、阳新、大冶等县县委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认为目前鄂东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已由秘密割据发展到公开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阶段,各地党组织必须切实加强党对苏维埃政权、群众组织的领导,将广大农民的“五抗”运动发展为分配土地的斗争,进一步巩固红色区域,加紧军事工作,尽快提高战术水平,军事斗争必须群众斗争密切配合。鄂东、鄂南各县按照大冶中心县委确定的各项任务,调整工作重点,抓紧落实联系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到1929年冬,鄂东南根据地基本形成,其范围北至长江南岸的黄石港、石灰窑,东到阳新东部的富池口,西抵武(汉)长(沙)铁路,方圆五六百里,人口上百万。
1929年冬至1932年10月,是鄂东南根据地迅速发展、不断巩固的阶段。这一阶段,以阳新、大冶、鄂城、通山等县为中心,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湘鄂赣根据地最稳固的核心区;鄂东蕲春、蕲水、黄梅、广济和鄂南通城、崇阳、蒲圻、嘉鱼、咸宁等地党组织迅速恢复并普遍建立,武装斗争不断扩大,各级苏维埃政权迅速建立,小块根据地不断形成并逐步连接成片,使鄂东南根据地成为湘鄂赣根据地面积最广大的区域,鄂东南根据地进入发展、巩固的全盛时期。
以1930年初鄂东南普遍爆发的“年关斗争”、“三一八”大示威、红五月暴动为契机和动力,鄂东南根据地群众被广泛动员,群众斗争如火如荼,武装斗争捷报频传,鄂东南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
在大(冶)阳(新)片,红五纵于1930年1月20日第二次攻占阳新县城,其后分路向长江北岸和武长路沿线出击,配合各县赤卫队沉重打击大冶金牛、保安和黄石港、石灰窑、咸宁柏墩、汀泗桥、马桥、贺胜桥、官埠桥等集镇地主武装。3月,大冶中心县委组织近20万群众与红军配合,猛烈袭击咸宁县城,再次扫荡贺胜桥、官埠桥、马桥、汀泗桥等地反动民团和驻军,撤毁铁轨数十里。在黄广片,蕲县银山煤矿工人于5月16日举行暴动,杀死工头和反动护矿队,成立约300人的工人大队。中旬,黄梅县委组织东、北两区农民暴动,攻打三镇、六镇、古角团防,击毙土劣数十人。广济县委编组3个游击中队,配合鄂东游击队,分路攻打县城,击溃敌团防1个营,俘获国民党广济县党部人员80余人,缴枪180余支,全县先后建立赤卫队96个。在鄂南片,鄂南各县游击队、赤卫队积极行动,四处打击敌人。鄂南赤色游击中队在铁路沿线截击军车,袭击护警,5月上旬设伏于蒲圻益阳桥,击溃敌刘步一保安团一部,缴枪60余支,接着有攻打茶庵岭清乡队,获得全胜。
在革命斗争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下,鄂东南地区国民党政权基本土崩瓦解,各县反动县长或死守县城,不敢越雷池一步,或弃职潜逃。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大冶中心县委,改设鄂东、鄂南特委,鄂东特委由吴致民任书记,特委之下另设广济中心县委。
1930年5月下旬,红五军主力在彭德怀率领下转进阳新,30日向阳(新)大(冶)边界击溃郭汝栋部5个团,后分三路以长江为界,向江北、江西和鄂南挺进,相机占领阳新白沙铺、大王殿、太子庙、湋源口、黄顙口、富池口、鄂城金牛和咸宁、崇阳等县十几个重要集镇和沿江口岸。6月10日前后,红五军在刘仁八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一、二、三、四纵队合组新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五、八两军共17000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和前委书记,滕代远政委。6月12日,红三军团向大冶下陆发动进攻,击溃郭汝栋部一个团。其后,红三军团主力又向鄂城、通山、崇阳等地进击,占领三县城,歼敌千余人。
红五军和红三军团骑山跳跃,使幕阜山南北连成一片,鄂东南与湘东北、赣西北红色区域在主力红军的领导下连成一片。
1930年夏根据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中央的命令,红三军团主力南下于7月27日攻克长沙,在遇敌主力疯狂反扑撤出长沙后,8月再次攻打长沙,部队伤亡严重复撤出阵地,向湘东、赣西进发。红三军团离开湘鄂赣苏区后,8月2日以红五军第一纵队、湘鄂赣边独立师为基础建立的红十六军,成为湘鄂赣根据地的主力红军。
1930年11月,中央政治局颁布《关于苏维埃目前工作计划》,确定湘鄂赣根据地为全国六大主要根据地之一,与赣西南等区域合组中央根据地,直接置于苏区中央局和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之下,其范围为长江以南,武长铁路以西,株萍、樟萍铁路以北广大地区,同时将原属鄂东特委领导的蕲春、蕲水、黄梅、广济江北4县划归鄂豫皖苏区,将鄂南、赣北一部分党组织划归鄂东南特委领导,鄂东南特委管辖范围扩展到阳新、大冶、鄂城、通山、咸宁、蒲圻、嘉鱼、通城、崇阳和江西的武宁、瑞昌等11县。
1930年冬至次年春,蒋介石调集重兵,以鄂东南根据地为中心,对湘鄂赣苏区发动第一、二次“围剿”,红十六军和各地独立师(团)、游击队采取避实就虚、寻隙游击的战略,先后歼敌5000余人,取得通城、沿埠头(属阳新县)、通山和官埠桥、马桥战斗的胜利,苏区扩大至20余县。1931年3月,中央巡视员滕代远抵达修水上彬,召集由湘委办事处和鄂东、鄂南、赣北等特委负责人参加的党员代表大会。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决定成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作为湘鄂赣根据地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全苏区在组织上实现了统一领导。原由由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领导的鄂东南根据地,改由湘鄂赣特委领导,鄂东南根据地从组织上全面融入湘鄂赣根据地。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鄂东南根据地与整个湘鄂赣根据地的紧密融合,进一步推动了鄂东南根据地的大发展、大巩固。
1931年 8月,鄂东南特委在阳新龙港召开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制定《中共鄂东南特委目前工作计划决议案》,对恢复与巩固苏维埃区域和发展新的苏区、改造各级苏维埃政权、改造与发展党的组织、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经济政策等问题做出许多切合实际的决定,大大推动了鄂东南根据地的各项建设。1931年秋,乘国民党主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对湘鄂赣苏区则暂取守势之机,红十六师和红军独立第一、二、三师抓住有利形势,主动出击。9月、10月,红三师与红十六军或分进或合击,先后在鄂城马家铺、蒲圻新店、田畈消灭大批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11月至2月,红十六军由武宁辽田挺进阳新龙港、通山燕厦等地,5战连捷,鄂东南根据地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完全胜利。至1931年底,鄂东南苏区被敌占据部分已恢复五分之四,并在通山、咸宁、蒲圻、鄂城等县发展了新区,到1932年4月前后,鄂东南苏区范围扩大到北界长江、西抵武长路,南接湘东、赣西苏区的广大地区,成为鄂东南苏区的鼎盛时期。除原有已建立的阳新县政府外,通城、蒲圻、咸宁、鄂城等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瑞昌、嘉鱼、武宁、崇阳等县也在广大地区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
从1932年10月至1934年7月,是鄂东南根据地曲折发展到最终沦入游击根据地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国民党军队近两年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和第五次“围剿”,鄂东南根据地中心阳新龙港和通山燕厦丧失;经过鄂东南党组织的努力,屡遭重创的红三师也有所壮大,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几块根据地面积有所扩大或连接成片,但终因国民党重兵不断“围剿”而被分割、缩小,沦入游击根据地。
1932年6月,蒋介石对湘鄂赣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采取重点进攻鄂东南、包抄分割其他根据地的方式,逐步将湘鄂赣根据地分割为以小源为中心的万(载)宜(春)萍(乡)浏(阳)、以幽居为中心的平(江)浏(阳)修(水)通(城)铜(鼓)、以黄沙港为中心的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和以阳新为中心的鄂东南等4块根据地。同年10月,敌集中28个团的兵力重点进攻并占领鄂东南政治中心阳新龙港和通山燕厦,咸宁、蒲圻、嘉鱼等县根据地大部分失陷,鄂东南根据地被分割为河南、河北(富河)几块根据地,红三师也遭受巨大损失,鄂东南根据地政治中心和红三师主力由阳新龙港转移至通山兰田、黄沙一带。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1933年1月,鄂东南道委在通山召开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对苏区党组织进行调整,成立龙燕中心县、阳新中心县、通山中心县三个县委和河北、河南两个指挥部,要求各中心县委把扩大红军作为首要任务。龙燕中心县、阳新中心县、通山中心县成立后,着手恢复苏维埃区域,鄂东南苏区部分被分割的小块根据地连成了片。3月,红三师主力奉命由鄂东南赶赴万载,与红十六军、十八军一起沿锦水向东南开展攻势,支援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共鄂东南道委领导留在鄂东南地区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同敌人进行英勇战斗,共消灭大幕山一带驻敌一个团、郭汝栋部一个营,重新建立了以通山太平山为中心的苏区,巩固了以通城药姑山为中心的苏区,两个月内使红军发展到2000人以上。5月底红三师返回鄂东南后,联合鄂东南地区地方武装扫荡驻咸宁、通山一带的敌人,7月于黄石石灰窑大战敌第十军四十八师徐源部1个团取得胜利。至此,鄂东南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1933年9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10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敌严密防守的交通干线和大、中城市发动进攻作战的指导方针,红十六师攻打萍(乡)浏(阳)醴(陵)地区城镇,12月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向袁水下游进击。在红十六师(由红十六军改编)向东南进击期间,进攻湘鄂赣苏区的敌军乘机攻入苏区中心区,直逼根据地首府——万载小源,1月小源被敌侵占,省委机关经铜鼓幽居向鄂东南转移。1933年冬,敌军优势兵力进迫鄂东南中心区。中共鄂东南道委根据形势变化和斗争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分片指挥体制,改阳新、龙燕、通山中心县委为阳(新)大(冶)鄂(城)、龙(港)湖(市)瑞(昌)、咸(宁)蒲(圻)崇(阳)通(山)中心县委,新建湘鄂边中心县委和河北特委,协助道委领导相关各县的工作。1934年1月,中共鄂东南道委决定将红三师和地方武装集中起来攻打阳新驻敌,恢复燕厦、龙港等中心城镇,然后向赣西北发展。红三师首攻燕厦失利后,取得木石港大捷,俘敌800余人,但并未扭转根据地极其险恶的局势。1月下旬,红三师在通山王文驿遭敌伏击,伤亡2000余人,仅千余人突出重围,转移到通山九宫山地区。
1934年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军区联合下达命令,将鄂东南划为第一军分区,全省划为3个军分区,相对独立地开展武装斗争。3月,中共鄂东南道委以红三师突围部队为基础,补充大批地方武装,第三次组建红三师主力。5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抵达通山冷水坪,对红十六师进行整编。省委鉴于鄂东南敌军包围紧逼,阳新、龙湖瑞赤区失陷,通山、咸蒲崇通和湘赣边赤区日渐缩小,党政机关被迫避入山中,粮食供应紧张,回旋余地狭小,决定执行苏区中央向东南发展的指示,前往赣东北根据地紧邻的修(水)铜(鼓)宜(丰)奉(新)边区。6月中旬,中共湘鄂赣省委吸收鄂东南地方武装和党政干部2000余人加入红十六师,挥师南下,7月在修铜宜丰4县边境的龙门山区遭国民党重兵围攻。省委、省军区3路突围,大部壮烈牺牲,一部失散,仅剩一营人,根据地基本丧失,史称“六七月事变”。 这一事变标志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鄂东南地区主力红军所剩无几,修武崇通、咸蒲崇通、龙湖瑞、龙武、大幕山、湘鄂边等根据地相继变成游击区或白区,鄂东南根据地沦入游击根据地,提前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