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勇于牺牲,顾全大局。——肩负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任,湖北省十堰市作出了巨大努力和重大牺牲。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工程的主要库区、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主要淹没区、主要移民区和主要安置区。纵观南水北调中线两期工程所涉及省份,湖北省十堰市顾全大局,在整个库区牺牲和损失最大。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后,又面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等重任,全市财政将为此增支减收40多亿元。
(一)淹没损失为库区最大。十堰辖区是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要淹没区,汇人丹江口水库的承雨面积达20868平方公里,占该市国土面积的88.1%。一期工程期间,十堰共淹没丹江口市、郧阳区的均州、郧阳两座古城,淹没耕地29.7万亩。二期工程期间,十堰共淹没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29个乡镇街办、257个村居委会、1096个村民小组的房屋362.8万平方米、耕地12.5万亩、公路827公里、桥梁25座、码头72座。两期工程造成十堰耕地减少285万亩,占整个库区总淹没面积的57.7%。
(二)移民安置任务为库区最重。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两期工程十堰移民共计46.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8.6%。一期工程十堰移民28.7万人,其中外迁9.1万人,内安19.6万人。二期工程十堰移民18.2万人,其中外迁7.7万人,内安10.5万人、占库区内安总人口12.5万人的84%。
(三)关闭转产企业为库区最多。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十堰被列为限制性开发区,生态主导功能为水源涵养。为此,十堰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相继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安置下岗职工6万人,转型升级搬迁企业125家,整顿停产企业5家,取缔15万只养鱼的网箱,拒批潜在污染的新增项目160多个。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每年将减少税收22亿元。
(四)税源损失为库区最大。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转为以蓄水为主,实施调水工程后,发电量由38.3亿千瓦时减至33.8亿千瓦时,每年直接减少财政收入8.29亿元,每年还需配套支出1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财政增支减收数额巨大。
(五)水质保护压力为库区最大。十堰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建治污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在12条汇人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支流中,十堰境内有10条,直接经过十堰市区的有3条。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工业企业直接排放的污水防治任务十分艰巨。2002年9月,为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中线源头水质安全,时任中共十堰市委书记、市长赵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班会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了《十堰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十堰市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国务院相继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两个五年规划,将水源区的县市区全部纳入规划。同时,国务院六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将源头水质列入地方考核目标。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