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科
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成立于1941年春天,时值边区最艰苦的斗争岁月。
鄂豫边区从成立时起,就处于日伪顽三面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非常艰难的斗争形势。敌人在疯狂围攻和“扫荡”的同时,向边区进行经济掠夺。日寇将大量“军票”投向边区,抢购物资,使边区内原有通行的法币贬值,造成金融混乱,物价上涨。加之连续两年遇到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2/3,平均收成不到二成,有些地方颗粒无收。这些给边区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边区物价上涨幅度高的竟达20倍,低的也达6倍。谷由每石3元,上涨到50元,米由每石7元,上涨到90元,猪肉由每斤0.3元上涨到3.2元。广大群众拿法币买不到东西,叫苦不迭。一时边区的军需民食十分紧张,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局面。
1941年4月1日,鄂豫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县向家冲召开,在原来的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的基础上,选举成立了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许子威当选为行政公署主席。会议通过了18项重要提案,其中一项是创办建设银行,发行边币100万元和救国建设公债50万元。建设银行总行开始设在京山县小花岭,行长庄果。总行后来迁到大悟山,并先后在信阳、襄南、鄂中、鄂东等地设立了分行。建设银行从成立之日起,一方面进行艰巨的建行工作,一方面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同敌人发行伪币和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办理低息借贷,协助生产事业的发展和商品流通”,为繁荣边区经济,支援军民抗战服务。
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成立后,立即着手发行自己的货币——边币。为了印制边币,建设银行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建立了3个印钞厂。开始,在天汉湖区新成湾,以“鄂豫边区行政公署休养所”为招牌,秘密建立了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第一印钞厂。技术工人从汉口招聘,器材则通过种种关系从敌占区和国统区购进,投产时有干部、工人30余人,有石印机5部,铅印机l部。1941年8月正式发行面额5角的边币,版面长4.7公分,宽9公分,面上印有红色农作图案。是年底发行了面额1元的边币,版面长4.9公分,宽9.1公分,面上印有红色楼阁图案。后来又相继发行了面额分别为2元、3元、5元、10元的边币。由于印钞一厂的发行量不能满足需要,1941年底,建设银行又配备干部和技术工人筹建第二印钞厂,厂址设在陂孝边的一座破庙里。由于得到新四军五师制图所人力和物力的支援,第二印钞厂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银行总行下达的印钞任务。后来根据需要,又在鄂东的黄冈设立了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第三印钞厂。
边币发行流通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边币具有雄厚的发行准备金,发行数额受到严格调控管理,加之印刷质量好,防伪性强,因此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信。新四军五师队伍活动到哪里,哪里就开辟了边币的流通市场。不但在鄂豫边区广大地区占据主体货币地位,还在武汉等敌占区秘密流通。边币的发行粉碎了敌伪对边区金融秩序的破坏阴谋,保卫了边区经济命脉,保障了人民生活和部队供给。
1941年7月,面对农民资金不足,生产工具破旧无力修补的实际情况,建设银行在古城畈、张畈、九口堰、洛阳店等地发放无息贷款2万元,建立了10多处消费合作社,帮助边区农民渡过了难关,促进了农业生产。建设银行还及时发放耕牛贷款,深受群众欢迎。在1941年边区政府发动的“千塘百坝”兴修水利运动中,建设银行总行紧急调拨边币300万元,作为水利经费。在边区建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边区共建坝106座,塘堰1063口,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使边区人民战胜了严重的旱灾。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