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真理来源于群众——新四军第五师开展群众工作的现实意义

发布日期: 2016-05-13 来源:

刘佳佳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简称新五师)和鄂豫边区的领导人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刘少卿等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立足边区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边区特点的群众工作方法,开展了以农民阶级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群众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群众工作在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及其战略坚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根据地和新五师发展壮大提供了力量保证。

  一、新五师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鄂豫边区是新五师创建的、长期孤悬于敌后的一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它坐落于武汉的外围,又被日、伪、顽分割成七十多个大小不等的“豆腐块”,敌我势力犬牙交错,攻防形势瞬息万变。在复杂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人民军队的生存和发展,所经受的困难可想而知。正因如此,这里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而此时形成的群众工作经验就更值得我们珍视。

  1、通过宣传教育为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奠定了群众基础。根据地初创时期,边区各级党组织积极进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与动员,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参加的群众组织“抗十团”等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发展时期,边区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三三制”原则,通过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逐步完善了上自边区、下至乡保等各级政权系统。同时,通过群众工作唤起农民、手工业者等基本群众的主人公意识,调动起群众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搞好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2、通过减租减息、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等措施为新五师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鄂豫边区大多数地处山区,以农业、手工业生产为主,经济落后、基础条件脆弱。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群众的负担主要是封建地租、高利贷和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在游击区和沦陷区,人民群众还要忍受日伪军的人头税、住户捐等名目繁多的掠夺,负担十分沉重。此时,发生60年来未曾遭遇过的1940-1941两年连续大旱灾,边区受灾人口200余万,农业生产平均收成不到二成,应山、京山、安陆等地几乎颗粒无收。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边区财政经济经常处在极大的困难之中。为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并为新四军五师提供稳定的军需物资支持,新五师和边区党委发动群众做好减租减息、合理税收、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等边区群众工作,利用战争间隙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千塘百坝”运动。

  3、通过拥军优抗、拥政爱民活动为新五师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大量兵源和稳固基地。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最深厚的群众之中。边区的一些县乡采取“选兵制”办法选派青年群众参加新四军,地方党群组织还通过改造“红学”、改造土匪地痞等方式扩大群众抗日力量。发动人民群众拥军、优抗、劳军是群众工作密切军民关系的重要途径。边区党组织还领导人民群众在经常性的斗争中掩护新四军后方医院及其伤病员,掩护新五师的兵工厂、被服厂及边区的印刷厂、印钞厂等军工设施。

  4、通过文化教育等载体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鄂豫边区地处偏僻农村,不仅政治经济十分落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也极其封闭保守,根据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众多,小农思想意识以及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大。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战,就要清除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普及并增强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活跃群众思想文化生活,文化教育等成为群众工作不可多得的载体。边区创办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和办学体制,包括干部教育、普通的国民教育、族学和私塾以及群众性的冬学活动,开展有边区特色的民众教育。同时,边区还出版大量报刊书籍,这对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起到重要作用。边区党政军民组织开展的思 想文化教育工作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高扬了 爱国主义精神,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广大民众 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5、通过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协调边区各阶层利益来营造全民抗战的良好社会氛围。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以阶级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为原则,把阶级利益放在次要地位,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协调边区各阶层利益,舒缓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营造全民抗战的良好社会氛围。政治上实行“三三制”,保护各阶层的参政议政权利,一批开明的地主、绅士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担任政府组成人员甚至参议员;经济上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税赋政策,使负担趋于均衡合理,兼顾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营造了全民抗战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新五师群众工作的现实意义 

  置身于抗日战争复杂的斗争环境,群众工作对于鄂豫边区根据地和新五师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重大。新五师和边区党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组织开展了以农民群众为中心的特色群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新五师部队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重温这段历史,认真学习、总结与研究边区群众工作经验,对于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领导重视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证。新五师建军伊始就将群众工作纳入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首长经常在训令、命令、指示中反复强调军民和军政关系的重要性。有了师领导的重视,全师上下都很重视群众工作,从师旅团到营连,各级都设有民运部门。边区党委主要成员抓手群众工作,陈少敏还亲自抓边区妇救会工作,并兼任妇委书记。由于新五师和边区党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被发动的人民群众也真正拥护共产党新四军,高举抗日旗帜,从而形成了浩荡的抗日大军,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资保障。

  2、实事求是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新五师和鄂豫边区在领导群众运动和开展群众工作中,始终坚持从边区实际出发来制定工作方针和策略,围绕当时党中央的中心工作,根据不同时间、地区、条件,提出不同的斗争口号和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和工作方法,宣传发动领导群众开展抗日自救的群众运动。“千塘百坝”、“合理税收”、“抗十团”、“基干队”、“三三制”、“投豆子”等就是此时实事求是从边区实际出发的典型例子,为做好抗战时期群众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进而为全面抗战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维护群众利益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新五师和边区党委领导深切地体会到“不发动群众就不能取得抗战胜利”的道理。发动群众就要从群众的切身利益着手,维护和解决群众利益的事情做的越多,群众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就越高,群众拥护新四军的呼声就越高。根据地创建之初,新五师一面抗击日寇,一面消灭土匪,打击敌顽军抢粮队,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建设时期,发动群众开展“千塘百坝”活动,“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开展大生产运动,既照顾了各个阶层的利益,又使农民群众直接受益。正是这些措施和方法,才使边区群众看到了希望,进而真正拥护共产党新四军,从而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基本前提。

  4、党员干部垂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无形动力。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群众工作的好坏就看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没有良好的党员干部吃苦耐劳形象,就不会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五师在根据地建设时期,遇到天灾人祸十分严重的困难时期,五师领导没有被吓倒,反而是克难奋进,开展大生产运动,带领干部群众一起积极开展“千塘百坝”活动,在活动期间,陈少敏同志就经常在洛阳九口堰同当地群众一起劳作,与根据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体现了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她率先垂范的影响之下,当地的一些富户闺秀也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来,据当时统计,仅随南县11个乡就有上万名妇女日夜战斗在工地上。党员干部的垂范影响对边区群众产生了无形动力,使边区群众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地拥护新四军,从而为抗战胜利获得了民心保证。

  5、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关键。群众是党的立身之本,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革命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在抗战时期,新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领导就是时刻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新五师师长李先念就经常深入当地群众家中了解民情民意,还亲自帮助贫困农户做木工活,利用松树疙瘩点灯等。新五师干部战士经常到农户家中帮忙干活,与边区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军民鱼水深情,为新五师的常驻和抗战胜利提供了关键保障。

  6、集中群众智慧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创新途径。真理来源于群众,智慧藏身于民间。我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因为群众是个大熔炉,人民群众当中藏有真正的大智慧,集中收集好利用好群众智慧,才能保证革命成功胜利,才能保证我党长盛不衰。在新五师物资特别艰难的时刻,是随南县的民主人士副县长孙志盖出谋划策并带头捐献粮食,才使新五师筹到了大量的军粮而度过了难关;边区和新五师执行的合理税收政策(二五减租的农业税)深得民心,据说开始也是当地一个开明人士首先提出的。历史再一次印证,只有集中群众智慧,我们才能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取得抗战胜利和革命成功。

  (作者系曾都区档案局党组成员、区委党史办副主任)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