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实,早在六十多年前,我党就曾经在各革命根据地发行了数十种公债。作为革命根据地重要省份的湖北,也曾发行过一些较为知名的公债,在我党根据地财政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湘鄂赣根据地,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为筹措充裕的支持革命战争和发展苏区经济所需经费,从1932年起,先后发行了三期公债,即1932年12月发行的“湘鄂赣省短期公债”、1933年10月发行的“湘鄂赣省第二期革命公债”、1933年7月发行的“湘鄂赣省经济建设短期公债”。其中,第二期革命公债分伍角和壹元两种,蓝绿两色,印刷美观,票面上印有马克思的头像。这期公债发行量为“国币”8万元,定于1934年10月底归还,年息6厘。
在1933年11月30日《中共湘鄂赣全省积极分子大会日刊》第四期上,刊登的“共青团对扩大红军、经济动员、青年群众工作和团的建设问题的总结”一文中,对这几次发行的公债作了简要叙述:“迅速退还第一期革命公债,争销第二期革命公债和苏维埃建设公债,使每个团员和劳苦青年都自动尽量推销。”这是迄今为止所收集的最早的有关公债的文献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敌后创建了许多抗日根据地。1940年,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后,为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坚持敌后抗日战争,以及筹措建设资金和救济灾民资金,鄂豫边区政府曾先后发行了几次公债,即:1941年7月的“襄西区建设公债”、1941年10月的“民国30年豫鄂边区建设公债”、1941年的“豫鄂边区孝感县赈灾公债”、1945年“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建国公债”等等。以上4种中,尤以最后一种从难从严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发行额为5万万至10万万元(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币),该公债分甲(10万)、乙(5万)、丙(1万)、丁(5千)4种票面,年息5厘,一次还清。该公债印刷十分精美,极具收藏观赏价值。为搞好这次公债的发行工作,除颁布公债发行条例外,还制定了《豫鄂行政公署关于推销公债办法》,供各地区参考执行。黄安县为完成好这一任务还作出了详细具体的部署,下达了《关于进行劝销公债的几点指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迎来了两个命运的大决战。1947年夏,刘邓大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挺进中原,开辟了中原解放区。由于根据地初创,部队处于无后方作战环境,不得不向群众筹措粮食。借粮的对象主要是地主、富农,有时也向中农借粮,但规定不向工商业户、公教人员、自由职业者、中农以下的农户借粮。所借粮食可向民主政府抵公粮。在麻城还发现了1947年10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向商会的借粮(布)证。
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时还发行了粮票,以供党政军应急之需。现在比较容易发现的有“鄂豫区行政公署兑米票”、“江汉区行政公署米票”、“湖北沔阳行政专员公署米票”等。这些特殊形式的公债和其它公债一样,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原载《党史天地》2000年第6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