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与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

发布日期: 2016-08-23 来源:

  
  彭  湃

  新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1949——1976年间发展的风雨历程,浓缩着从屡遭欺凌的近代中国走过来的新中国的第一代领袖们为振兴钢铁工业的艰辛探索,凝聚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雄韬伟略。其间,虽也有闪失,但经挫折而愈坚,历艰险而不倾,不辱历史使命,不失向导风采。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恢复重建鞍钢,揭开新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序幕
  开国伊始,党中央立即着手在废墟上开始恢复我国钢铁工业。1949年12月,重工业部召开全国钢铁会议,确定了以东北为重点的1950年钢铁生产任务及投资安排。1950年党中央、政务院提出要迅速发展钢铁工业,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3月,中苏签订《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2年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中央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而在重工业中又把钢铁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这一时期,我党集中物力、财力,开始了大规模的钢铁工业的基本建设工作。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夯实基础的战略策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新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发,为迅速恢复和发展我国钢铁工业而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旨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钢铁工业的重点突出的发展来迅速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带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毛泽东称之为“大仁政”。在建国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这种发展战略是可行的,它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用于钢铁工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1952年底,全国共修复和扩建高炉34座、平炉26座,我国钢产量1952年、1953年分别达到135万吨和177万吨,全面超过了旧中国历史最好水平。鞍钢这座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三省后为掠夺资源而办起的一座较大型钢铁企业,虽然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遭到洗劫和毁灭性破坏,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头一年,高质量地建成了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7号高炉三大工程,使日本帝国主义“把鞍山给你们,让你们去种高梁吧,你们要想恢复鞍钢么,平心静气地说需要二十年”的“预言”不攻自破。随着鞍钢的建设和生产的发展,鞍钢出钢材、出资财、出人才,逐步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
  实施“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战略策略,批准兴建武钢、包钢等钢铁基地,构成新中国钢铁工业“南北而分”“三足鼎立”的甚本格局
  建国初期,我国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的鞍、本地区。布局的畸型化对辽宁乃至全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恢复重建鞍钢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在作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偏于东北一隅,拟向华东、华中、西北和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思考。
  1952年3月,中央财委和重工业部根据两年多的考察及苏联专家的建议,正式向中央写了《关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地区分布问题的报告》,提出:在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除应加强东北鞍钢的恢复建设外,还应该在华中地区建设第二个钢铁工业中心。毛泽东在多次听取汇报和参加政治局讨论后,作出了“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的战略决策,批准拟在武汉、大冶一带兴建一座1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并指示应继续进行包头附近铁矿的勘察工作。1958年7、8、9月武钢大冶铁矿、焦化厂一号焦炉和炼铁厂一号高炉分别建成并提前出矿、出焦、出铁,标志着武钢跨进了生产、建设同时并进的新阶段。1959年9月,包钢炼铁厂一号高炉建成。
  “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的战略策略表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要求我国钢铁工业逐步从根本上铲除历史上所遗留下的疮痍,按照新中国资源分布和发展需要,合理地建立起我国具有近代化装备的完整体系的钢铁工业的强烈愿望。鞍钢、武钢、包钢的重建与新建,不仅改变了我国以往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国民经济南北不平衡的落后状况,构成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南北而分”、“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