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敬民
翻开建国后船舶工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共和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与共和国三代领导人的关心紧紧连在一起的。从第一代领导人起,就不断关心和关注着船舶工业,对船舶工业寄予厚望。对此,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黄平涛深有感触,他在1999年国庆前夕曾撰文回顾了共和国三代领导人对船舶工业的关心,并说:回顾50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历程,我们能够自信地告慰人民共和国的三代领袖们,中国造船工业没有辜负党的重托。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拼搏,我国船舶工业建造民用钢质船年总量已达384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年造船产量的400倍;50年来,船舶工业为人民海军提供各类舰艇、辅助船舶设计100余万吨;50年来,船舶工业不仅能建造15万吨大型船舶,而且开始承建30万吨超级油轮;50年来,船舶工业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国际船舶市场上一支极具竞争力的劲旅,在造船产量、造船订单、手持订单量等指标方面,不仅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三,而且出口船产量和出口船订单都占到了造船总量与手持订单总量的80%,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支柱产业,同时,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腾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49年10月1日,社会主义阵营内一个新生的力量诞生了,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让本身就仇视和惧怕社会主义的帝国主义者非常恼火,于是就开始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其炮艇在海上耀武扬威,横行于中国国门附近。面对挑衅与威胁,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从那时起,中国即加大了对船舶工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加快了造船设施建设的发展。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再次指示: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于是中国寻求苏联老大哥的帮助,试图把中国的造船业搞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核潜艇搞出来。对于中国搞核工业,苏联是反对的,苏联认为,中国有苏联的核保护就够了,但毛泽东坚持,这也让苏联无可奈何。只是不久,当这项工作初具雏形的时候,由于中苏关系开始破裂,在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中断技术援助,使我国造船业进入了十分艰难的岁月。而正在研制的核潜艇也面临巨大困难。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批准了核潜艇研制工程在数年来一系列预研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工。于是我国开始了自己研制核潜艇的艰巨工程。承担工程项目的各单位科研人员群策群力,排除万难,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船舶科技人员没有辜负毛泽东主席的重望,终于研制出核潜艇。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第一艘核潜艇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中国海军由此跨入了世界核海军行列。之后,我国科研人员又取得了一连串的成就: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次年10月,中国利用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经过短短2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中国人民一定要研制成功导弹核潜艇的目标,实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宏愿。这也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次战略性突破。
为了研制洲际运载火箭和发展航天技术,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又提出了研制远洋测量船队的计划。广大科研工作者经过13年的刻苦攻关和努力奋斗,终于研制成功了远洋测量船。1980年5月,以“远望号”为核心的12艘远洋测量船队与驱逐舰组成的混合编队,圆满完成了洲际运载火箭全程测量和打捞数据舱的任务,取得显著成绩。可以告慰毛泽东主席的是,现在,我国造船业不但发展起来了,而且中国的“大海骄子”核潜艇已令世界刮目相看了。
邓小平: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
中国的第二代领导人也同样关注着船舶工业的发展。面对“十年动乱”后我国造船业的困境,1977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三、五、六机部(船舶工业总公司前身)负责同志时指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次年6月28日,邓小平同志再一次明确指示:“国际市场有出路,我国造船工业应该打进国际市场,要有信心,我们造的船比日本便宜,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一定要竞争过它……”为了让中国船舶打入国际市场,邓小平还多次接见香港船王包玉刚等爱国人士,希望他们给予国内造船业以必要的支持。中国的船舶也正是通过他们逐渐走入国际市场的。
邓小平的指示让船舶人开了窍,改革开放使船舶工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82年5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船舶工业以打进国际市场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出口——引进——改造——提高——再出口”的新路,取得了突破性的巨大进展。十几年的顽强拼搏,我国船舶工业终于跻身世界船舶市场,出口市场范围从东南亚拓展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挺进国际船舶市场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造船先进技术装备。集中资金重点引进了50多项世界名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并收集了世界上万个造船标准和技术规范,翻译、出版了8900万字国外标准、规范及有关公约,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我们自己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由此,建造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使我国船舶建造水平达到了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又发出了中国造船业要彻底改造、建新厂的指示。从8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骨干船厂和关键配套厂进行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使江南、沪东、大连等5大船厂新增造船能力48万吨。这也使我国造船能力与先进国家大大地缩小了距离。
船舶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海军现代化建设。90年代以来,新一代潜艇、新一代导弹驱逐舰等战斗舰艇和“远望”三号和四号航天测量船、大型综合补给舰等军辅船舶开始装备海军部队。
1997年2月至5月间,我人民海军两大舰艇编队成功出访美洲四国和南亚三国。我威武、文明之师首跨太平洋,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标志着我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迈了一大步。2002年5月16日,我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又开始了环球出访,这也是我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此举不仅壮我国威和军威,同时也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中国强大了,中国海军强大了!如果毛泽东、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泉下有知,也会为之备感欣慰。
江泽民: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更加关心船舶工业的发展。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题词:“开拓进取,再创辉煌。”时为国务院总理的李鹏题词:“振兴百年产业,争创世界造船大国。”
从1997年起,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船舶工业,中国船舶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98年9月,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勉励大家:“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拼搏自救。”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鼓励、支持,鼓舞着船舶工业的同志奋起迎接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挑战。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冲击很大,给我国船舶出口带来巨大困难,但经过艰苦努力,我国承接出口船舶订单还是呈逐年上升之势。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船舶工业寄予厚望。1995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指示:“要把造船行业进一步推动成为一个更大的出口产业,在国际船舶市场的份额要占到10%。”朱镕基同志还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时候就多次强调,造船最适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有好的基础,而且它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早在1991年,他就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着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前夜,船舶工业依然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造船应是加速、更快、更大规模发展的一个产业。应该看到这个形势。”于是他极力支持五大船厂的技改,竭力推进“国轮国造”。在船舶工业面临困难的时候,1998年11月24—25日,朱镕基同志先后到渤海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进行考察。他又要求船舶工业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拼搏自救,极大地鼓舞了在困境中奋斗的船舶职工。在大连造船新厂,他要求新船人积极开拓伊朗船舶市场,一定要拿到5艘VLCC订单,并表示国家将在政策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他的批示和关心,使当时正陷于僵局的VLCC谈判出现重大转机,并最终于1998年8月20日签订了造船合同。
江泽民同志也时刻关注着船舶业的发展。1990年10月5日、1993年8月23日、1999年8月13日,他三次视察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次为该厂挥笔题词:“发扬创业精神,建设现代化的船舶总装厂。”1994年,江泽民到江南造船集团公司,视察了即将交工的我国目前最大的导弹驱逐舰“112”、“113”号后,挥笔为江南题词:“弘扬江南精神,建造一流舰船”。
关于如何发展船舶工业,朱镕基多次作出批示。2001年9月中旬,他在船舶工业部门给他的关于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政策问题的信上,批示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制定有关政策支持船舶出口。按照批示要求,由国家计委牵头,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就有关政策问题达成一致。2002年5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上报的协调意见上又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发展船舶制造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作用很大,而且看得见,不像某些小商品。因此不要等闲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比较)。因此,财政部、外经贸部、进出口银行、外汇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要下决心支持造船业发展,我们也有这个条件。”这一批示充分肯定了船舶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对船舶工业加快发展的殷切希望,显示了国家支持船舶工业大力发展的决心。
在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造船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载《党史天地》2002年第12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