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徐向前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建设

发布日期: 2017-01-10 来源:

  
  史延胜

  徐向前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四方面军的创立、成长、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回顾徐向前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的战斗历程,更加激起我们对革命英烈的怀念,更使我们感到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的重任。
  1927年9月,中共黄安、麻城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决议和湖北省委指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10月发动武装起义,11月14日黄麻农民武装起义胜利,其后成立了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进入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仍在罗田、黄冈等地坚持游击作战。1928年5月,第7军及地方党组织在黄安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河南光山县柴山保地区工作,鄂豫皖边界开始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9年6月上旬,徐向前受党中央委派,到达鄂东北,任红31师师长,从此开始了他参与领导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创建、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光辉历程。到1930年春,中共鄂豫边特委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初创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有较强的党的领导组织和较好的群众基础,但由于革命队伍刚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又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要迅速完成扩大红军、拓展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重任,还存在重重困难。但是,徐向前善于团结当地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全力以赴指挥部队开展游击作战,取得了不少胜利,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会剿”,逐步打开了局面,从而推动了初创时期革命根据地及工农红军的发展。这一时期,徐向前以极大的信心和耐心,在部队建设、指挥作战以及协调军地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并和其他同志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七条游击战术原则”,总结了许多建军初期的实践经验,对于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进一步成长壮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立、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徐向前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初创时期的军事实践,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密切联系群众,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及红四方面军的初创时期,主要领导人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徐向前作为中央委派的人员,初到鄂豫皖时对各方面都不熟悉,不但人生地不熟,而且因是北方人,连语言也不通,要想尽快打开局面,顺利地开展工作,确实有很多现实困难。但他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踏实肯干的求实作风,以极大的信心和耐心,从当地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服从当地党组织的领导,尊重其它领导人的意见,认真听取群众的建议,不断适应新的战斗环境,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方面,他根据当地情况和部队实际,运用在黄埔军校学得的军事知识和海陆丰游击作战中积累的游击战争经验,带领大家打游击,取得了不少胜利,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信赖;另一方面,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不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组织上分派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而且一定干好什么工作。初创时期的红军部队,军事人才十分缺乏,部队建设也没有完全走上正轨,徐向前就发挥自己受过正规院校培训的优长,主动担负起了部队建设和作战等各方面工作。初时任命他担任红31师副师长,由于他工作作风踏实,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什么官架子、特殊化,很快就取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这为他后来担负起领导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重任,指挥红四方面军英勇奋战,打下了比较好的群众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踏实肯干,既反映了徐向前做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也反映了他为人忠厚、不计名利的崇高品德修养。徐向前讲得好:根据地的这些领导人,土生土长,和当地群众有血肉联系,土马克思主义有一些,洋教条主义极少。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能妄自菲薄,小瞧土马克思主义”。正是依靠这种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土马克思主义”作风,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创造性地领导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开创了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建设的新局面;也使他能够在军事斗争实践中,脚踏实地,一步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二、推动根据地军事建设,奠定人民战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实行人民战争,是我党领导武装革命的成功历史经验,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各根据地领导人都创造性地进行了人民战争的初步尝试,为建立人民革命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可贵实践。1929年12月,召开了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徐向前当选为特委委员和革委会军委主席。会议期间,他和戴克敏等人一起,认真总结了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并和戴克敏具体负责起草了《军事问题决议案》等,对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全面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在《军事问题决议案》中,徐向前对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提出了许多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主要内容涉及“赤卫队组织问题”、“赤卫队的任务问题”、“赤卫队整理教育和扩大问题”等,规定:1.赤卫队组织系统为总队、大队、中队、分队;2.赤卫队由县苏维埃或农民委员会内赤卫委员会指挥;3.赤卫队分常备队(脱离生产)、预备队(不脱离生产)两种。其主要任务:1.保障革命区域;2.肃清反动残余;3.帮助邻近区域民众斗争。另外,还组成了儿童团、少年先锋队和妇女会等适应战时需要的群众组织。这样就基本建立了当时根据地的军事组织,将边区的武装斗争问题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革命武装力量,对于保卫红色政权、保卫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推动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武装力量保证,为实行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初创时期的红色政权与军事斗争紧密相关,根据地军事建设是红色政权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保证,重视军事建设就成了当时情况下地方党组织和军队领导人的重要任务。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十分重视推动根据地军事建设,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当时革命斗争和作战环境需要的军事化组织体制。正如徐向前所讲:“赤卫军完全是地方军的性质,不脱离生产。任务是坚持生产,加强军事训练,积极协助红军作战,巩固革命根据地”。可见,当时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中,已初具“三结合”的武装力量雏形,为我们党实行人民战争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于战时作战和平时加强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红军有了群众的支持,如鱼得水,任我驰骋。这是弱小的红军能够生存、发展、克敌制胜的根本原因。”由于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锣鼓一敲,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盛况,生动地体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三、加强部队各项建设,壮大革命武装力量
  加强根据地军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部队的全面建设,这一时期鄂豫皖红军中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更加坚强,红军队伍迅速扩大,为执行党的任务,保卫和巩固、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全面加强红军部队建设,及时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军事问题决议案》中,对实行官兵平等、进一步加强政治工作和红军组织的纪律建设等问题,以及“红军与群众团体的关系问题”、“红军与各县赤卫队关系问题”、“红军的整理与扩大问题”、“红军士兵教育问题”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和规定,其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思想:一是实行官兵平等。要求红军各级干部必须参加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部队普遍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经济公开、官兵平等,废除了肉刑,极大地改善了官兵关系,有效地调动了官兵积极性,使红军更加团结、更富于战斗力。二是加强部队政治工作。他们十分注重在部队中发展党员、要求过好组织生活,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就能把部队带起来。”三是加强纪律建设,建立铁的纪律。“分散的游击战争环境,尤其需要建立铁的纪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将红军纪律具体规定为“十条”,基本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涵一致。四是红军应正确处理与群众团体和赤卫队的关系,担负起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的重要任务,不断扩大红军的力量;五是加强红军士兵的教育训练。主要是加强政治教育,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同时要通过严格训练,“养成严格的军纪;加强游击战争的战术训练,加强士兵军事技术,加强连、排、班长的指挥能力”。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有力地推动了部队的全面建设,使初创时期弱小的红军在战斗中成长,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人数较多、战斗力较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革命武装,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
  以上各方面,其内容涉及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在当时基本确立了红军部队建设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加强部队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关于政治教育,就明确提出要“加紧士兵对土地革命和阶级意识的养成和认识”,这在我军创建时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基本符合党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徐向前以其聪明睿智和战争实践,为初创时期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