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汉阳城的地下城工组

发布日期: 2017-07-11 来源:

胡德彰

  1949年5月17日下午2点,由李人林旅长、齐勇政委率领,江汉独立一旅从蔡甸整装出发,经十里铺,由邓家岭进入汉阳城区。人民群众夹道欢迎,掌声雷动,汉阳县立中学和简易师范两校师生走上街头,与广大劳苦大众一起振臂欢呼:“欢迎劳苦功高的解放军!”“天亮了!”“解放了!”在万岁声中,我目睹着三镇一方的汉阳古城迎来了阳光普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沔东城工部领导的一个城工组

  1948年冬,汉沔交界的汉阳县消泗沟已是沔东解放区的周边。中共襄南地委城工部实行“请进来,派出去”的策略,在消泗沟办小学。原汉阳县立中学的青年教师、时任消泗沟小学校长的陈正炎被派遣重新回到汉阳县立中学任教,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直接接受沔东城工部领导,开展地下工作。
  由于陈正炎曾在汉阳县立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对学生中的思想状况及其倾向十分清楚,所以迅速在汉阳县立中学的学生中发展了我和蒋和年、陈定荣(现名陈旭东),在汉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发展了学生陈为伦(现名陈为人)。后又在不与陈正炎发生“直”的关系的前提下,吸收石玉媛(现名石澜)、许永璋、张忠辉、谭明儒等组成城工组。在城工组里,我是交通员,定期前往沔东解放区,向王树德部长、吴平秘书(后为副部长)、黄道霞秘书汇报工作和接受指示。
  遵照沔东城工部的部署和指示,城工组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迎接解放,策应解放军进城”而展开。为了团结和组织同学,1949年3月,城工组的石玉媛、蒋和年等发起,在汉阳县立中学成立了公开的学生群众组织水沫文艺社。主要成员有严忠楠、陈晓秀、刘纯英、汪宗基、李梅珍、燕丽华、龚淑萍等,他们是城工组的外围人员。
  李梅珍同学家在汉阳西大街育婴巷有一栋老宅,地处僻静,高墙深院,前后有两厅堂、两天井、正房、厢房等,全都空闲着。李国倜、李梅珍姐弟把它提供给水沫社作为教唱革命歌曲,练习扭秧歌的秘密场所。所以水沫社一诞生就成功开展了“唱出一个春天来”的歌咏活动。把珞珈山上武汉大学“小解放区”的歌舞,传到了龟山脚下莲花湖畔。
  陈为伦通过竞选,担任了汉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团结钟明珠(现名李明珠)、胡必祥、左德慧、徐玉珍等同学,利用学校学生自治会名义办壁报,办思潮社。壁报刊登学习《大众哲学》的心得和体会,还转载解放区《江汉日报》上的消息,介绍淮海战役简况,刊登革命歌曲歌词。
  汉阳县城西南一隅的河泊所(泛指汉阳南城巷至青石桥街一带),有一户人家曾被国民党军某部家属占用过,房门上还留有“本部眷属”,并盖有官印的标记。城工组就用我们交通员到沔东解放区领取的剩余路费租住了进去。城工组及水沫社骨干同学在这里分发邮寄从解放区运送来的《江汉日报》,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文章。这里成了城工组在校外的另一个联络点。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已使得国民党军队损兵折将,节节惨败。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到处招兵买马,搜寻炮灰,以海、陆、空军校名义招收学员。汉阳县城地区的宪兵十二团和宋希濂兵团的教导团还利用尉级军官军衔作诱饵招收中学生入伍。
  鉴于这种形势,城工组决定发起一个“抢救运动”。由陈正炎起草了一封致同学们的公开信《青年们!何去何从?》:“救国乎?送死乎?……”在汉阳县立中学、简易师范、辅仁中学、汉阳高中张贴和散发,劝告同学们不要甘当炮灰。并发动许多有良知的老教师找这些“投笔从戎”的同学个别谈话,劝阻了许多青年。
  解放前夕,汉阳县城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所谓“工业汉阳”,仅有油厂、纸厂、瓦厂、机器厂等私人小企业共计10户左右;月湖堤上商民汽车也仅有好车7辆,坏车4辆。全城人口不足8万。分设琴台、大别、鹦鹉3个小镇。以琴台镇人口较多,辖26保,391甲,占全县首位。
  国民党琴台镇公所民众自卫队有10条崭新步枪,陈正炎利用亲戚关系对镇公所的李德清做了策反工作,陈定荣和陈为伦又做该镇民众自卫小队长陈彪的策反工作。这些,为武装策应解放军进城做好了准备。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