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党组织建设的阶段性及其基本经验

发布日期: 2018-01-31 来源:

肖正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鄂中的各级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认真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抗日救亡,组建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鄂中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就鄂中党组织建设的阶段性及其基本经验,作一简述,以求教于读者。
  

  土地革命战争结束后,鄂中各级党的组织破坏殆尽,只有少数党员隐蔽活动。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鄂中的党组织开始恢复和重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恢复和重建时期。从1937年12月至1939年2月。这一时期开始恢复和重建各级党的组织。鄂中各级党组织,是以应城汤池训练班开始从上而下地进行组建的。1937年l2月,湖北省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在应城汤池开学后,陶铸即着手在训练班里建立党的支部,李华、曾志、雍文涛先后任党支部书记。陶铸为了在鄂中迅速建立党的组织,发动和领导敌后游击战争,于1938年2月,与汤池训练班学员支部分开,另建鄂中特别支部,分管地方党的工作。同时,将训练班第一、二期毕业的学员,分配到鄂中各地去工作,要他们牢记“应当把办合作社当做敲门砖,敲开重建共产党组织的大门”的指示,以合作社指导员的合法身分,一边兴办农村合作社,发放贷款,宣传抗日救亡,一边联系大革命时期隐蔽下来的老党员、老红军在农村秘密开展建党工作。于是,顾大椿到京山建立起京山县特别支部,童世光到天门建立起天门县支部,刘慈恺到钟祥建立起钟祥县支部,郑速燕到荆门建立起荆门县支部。同时,应山的柴醒悟等8名共产党员和汉阳的邓如真等几名共产党员,经过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董必武同志恢复党籍后,先后组建了中共应山县工委和中共汉阳县工委。这时,在鄂中很快建立起两个工委、4个支部和10多个党小组。当鄂中党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湖北省委鉴于徐州失守,战区南移,武汉形势日益紧张,应“进一步地注意外县组织的发展”,积极开辟农村工作,决定建立鄂中特委。1938年6月,鄂中特委在天门皂市书报合作社成立,刘青、何彬(何功伟)、杨学诚先后任书记。鄂中特委的建立,统一了鄂中各地党的组织,为发动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
  鄂中特委成立后,以应城汤池为基地,以膏盐矿区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发展了鄂中各县党的组织。在鄂中特委成立前后,汤池训练班和临时学校的学员120余人,陆续分配到鄂中各县工作;同时,杨学诚来鄂中时,带了一批干部到鄂中的京山、应城、云梦、安陆、天门、枣阳、荆门、汉川等8县加强工作,使鄂中各县又增加了一批骨干从事建党工作。因此,鄂中党组织发展很快,原来的4个支(特)部发展为县(工)委或中心区委,又新建了1个中心县级党组织、5个县工委和中心区委,即天汉工委、随县工委、汉川县委,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区委,应城矿区中心区委,汉川马口区委,应山、京山由工委改为县委。党员人数在1938年10月的300多人的基础上,又有大的发展。
  第二,大发展时期。从1939年的上半年到1941年7月。这一时期,鄂中各县县委先后直属中共鄂中区党委和中共豫鄂边区党委领导。豫鄂边区党委,为了加强党的建设,于1939年12月至1940年的7月和10月,连续3次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第一次组工会议,要求各地大力发展党的队伍,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第二次组工会议,总结了党在组织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实现更大发展的规划,要求每个县发展党员四五百人以上。第三次组工会议,提出了审查党员、动员地方党员入伍、加强民运工作和改进领导作风等问题。但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干扰,组工会议的精神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
  鄂中各县县委根据3次组工会议的精神,实行配合游击战争的动员和开展大量发展党员工作;到抗日十人团的群众组织中去发展党的组织;结合民运工作抓党的组织发展,组织新党员去做发展党员的工作,党的组织发展很快。在原鄂中特委所属县委的基础上,新增设13个县(工)委,发展到25个县(工)委(含组织变动时的重复在内)。这时,党的县级组织,经过几次调整变动和增设。1939年2月,原属鄂北特委领导的枣阳县委划归鄂中区党委领导后,增加了枣阳县委和随(县)北特区委。1939年6月养马畈会议后,又增设了中共京(山)安(陆)随(县)工委、中共随(县)西县委。1939年12月,豫鄂边区党委成立后,鄂中各县直属其领导,又增设了中共云梦工委、县委,应城、京山两个县委(由京应县委分立出来),中共京安县委,中共随(县)南工委、县委,中共京(山)南县委,中共安(陆)北工委等7个县、工委。中共随西县委,于1940年6月改为中共随西工委;中共钟祥县委于1940年5月撤销后,又建立中共钟祥特区委,1941年春又改为中共钟祥县委。
  这一时期,鄂中各县党组织大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大量发展党员,建立和扩大区、乡、保的中共党组织。如中共应城县委从1940年3月至1941年1月,扩建为6个区委、27个乡党委。中共孝感县委于1939年9月恢复和重建后,至1942年8月已建成区委7个,乡党支部30余个,有党员500多人。鄂中各县的党员人数,在1939年7月3000名的基础上,大大地增加了。
  第三,巩固和全面建设时期。从1941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1941年7月,为了加强对鄂中各县的领导,豫鄂边区党委决定新设鄂中地委,将直属边区党委的几个县,划归鄂中地委领导。在这个时期,豫鄂边区党委加强了巩固党和建设党的工作。1941年12月,陈少敏同志在后方机关工作人员大会上作了“加强党性”的报告。1942年9月,召开第四次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在斗争中建设党,提出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党组织、巩固根据地。还在《支部生活》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加强党的建设的文章。鄂中地委和各县县委,按照边区党委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根据鄂中是边区的基本区这一特点,层层举办训练班,培训党员和干部,组织党员参加各种实际斗争,锻炼党员和干部;开展整风反对不良倾向的斗争,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加强党的支部工作,巩固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因此,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充分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的组织更加纯洁,增强了战斗力。
  在这一时期,鄂中地委先后所辖的3个中心县委、22个县(工)委(含建立、撤销、划出、划进和升级等计算在内),也经过几次调整和新建的变化。1941年8月,开辟汉(川阳)孝(感)(黄)陂后,先后建立起汉孝陂工委、县委。1942年5月,鄂中地委为了加强对汉孝陂等地区的领导,成立中共云孝中心县委,辖云梦和汉孝陂两县委。8月和9月,又新建了中共安(陆)应(山)县委、应(山)北县委和随(县)南前委。1943年12月,中共京北县委改属鄂中地委管辖,为了加强其领导,遂成立中共京安应中心县委,辖应城、京安和京北3县委,1943年3月,随着形势的变化,应北与随县的部分区委合并组建了中共应(山)随(县)县委。同年,中共信应(一说是信阳)中心县委一度划归鄂中地委领导,辖信罗边县委和淮南工委。1944年8月,应城以县河为界分为应城和应西两个县委,直至抗战胜利。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