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鄂州改革先行先试——纪念改革开放40年回眸

发布日期: 2018-04-26 来源:

  鄂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 谢泽琼

  鄂州得益改革开放于1983年升级为省辖市。规模不大、力求最优,全面着力打造全省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得改革开放先机,被誉为湖北改革试验田。1985年鄂州为国家乙类开放城市,1988年省委省政府批准鄂州为首批改革开放试验区,1990年全省第一家开发区落户鄂州,2008年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2011年又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改革示范区,2013年7月22日习总书记亲临鄂州视察改革试点峒山社区等,2013年、2015年全省两次改革现场会在鄂州召开,2015年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共实施了286项改革。鄂州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国有资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改革经验均被推广。2016年全省改革考评排名第一,2017年省委省政府颁发鄂州“湖北改革奖”。
  鄂州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先试先行、求是创新、砥砺奋进、成就辉煌。鄂州实现了全面进步历史性大跨越。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905.92亿元,比1978年2.36亿元增长384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84452元,比1978年281元,增长301倍。财政总收入81.40亿元,比1978年3399万元,增长240倍。外贸进出口总额37.6亿元,比1978年648万元,增长580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9399元,比1978年355元增长74倍;农村人均收入16168元,比1978年113元,增长143倍。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3%上升到6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8亿元比1978年8716万元上升387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鄂州只是中国大版图中部的一个小点,发展水平也只能算中等。泱泱中国40年发展正如世界银行评价,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创造西方发达国家几代人的业绩。下面我简要回眸鄂州改革过程中的几个片断,自己非常感动鄂州人民敢闯敢试的精神,深感自信自豪,时代塑造鄂州,鄂州彰显智慧。
  一、农村改革点石成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因地制宜、保障社队生产自主权”改革方针指引下,广大农民纷纷要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的平均吃大锅饭问题。当时县委一班人中大多数思想不够解放,怕戴上走资帽挨批斗,反而强调不准“大包干”,只有不到10%的生产队悄悄自发地搞起包产到户。到1981年县委派副书记带队到安徽凤阳考察,县委才统一思想正式决定“允许贫困队可包产或包干到户”。文件下达后,当年公开有70%的单位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不到半年大包干到户达99%。1982年,粮、棉、油分别增长31%、38%、39%。58个多种经营产品也全部出人意料增长。农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47%。
  比较突出的是鄂州国营长港农场,属地区农垦局和县双管单位,在中央农垦部(1981年到1983年)文件都明确农场不能像公社那样包干到户的情况下,长港农场能坚持实事求是,根据职工意愿,大胆地将国营农场所有田地全部分到户,而且将耕牛、农机具及公房(职工宿舍)全部作价卖给职工。虽然受到省、地区农垦部门领导批评、冷遇,但职工高兴,1982年大丰收的事实不容否定,上级来查处的人不欢而走。1983年鄂州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灾年,内湖积涝成灾,长港农场农作物不但没减产,还增收的奇迹。终于被国家农垦部肯定,长港农场领导在全国的大会上介绍了典型经验。
  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大包干,农业连年丰收,各项农作物产品交足了国家的,满足了集体的,农民个人吃饱后还有富余,自然要找市场出售。国家发行几十年的粮票、棉票、油票、豆腐票等,也随之改革废除。与此同时鄂城县领导也不是实行了大包干就放手不管,而是针对土地几乎是平均分到户到人的,必然有土地转包问题,及时进行引导鼓励土地合理流转起来,鄂州的经验载在《红旗》杂志的1984年第8期上。2012年鄂州在全省率先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土地流转率达41.1%,这项改革是全国三家之一。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大包干,是党的放活政策指引,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迸发出来,农业生产全面大丰收,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能工巧匠必然找出路要致富。鄂州农民早知道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在50年代就创办过小小工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其经验《红旗》(1958)第3期刊发名扬全国。伴随大包干,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大解放,鄂州人纷纷自发自觉地创办领办企业,乡镇企业一出生就没吃“计划饭”,直接进入市场,生命力特别强,发展起来如雨后春笋,呈“井喷”状态,亦是农村改革又一重大传奇,曾被邓小平肯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5年春、1986年,鄂州市委、市政府在中央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顺势而为,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连续发文件鼓励引导,明确提出改官办为民办、改生产经营为科技型、改封闭式为外引内联面向国内外市场。鄂州经济要翻番,乡镇企业挑重担。1985年鄂州乡镇企业发展到6713个,从业人员95308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0%以上,完成产值和利税比上年增长81.3%、48.9%。乡镇企业几乎从零开始,初期有少数虽挂有乡镇、村集体的牌子,实质一开始就是民营,一切靠企业主体找市场,求生存图发展,表现出了“草根”的旺盛生命力。一经引爆,万众创业如熊熊烈火,其产值占全市经济比重快速跃升10%、30%到50%,80年代末,固定资产2.66亿元,从业15万人,总产值为鄂州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一直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1987年,杨叶乡工艺抽纱厂生产的雕平纺台布和华容镇刺绣一厂生产的床品三件套均为部优产品。农业部命名晶牌建材股份公司为全国文明乡镇企业,长进制衣有限公司为全省第一家自营出口乡镇企业,这两家公司同时获得省级“管理样板企业”称号。1997年乡镇企业办中外合资企业16家,出口4亿多元占全市出口总额60%以上。燕矶人造金刚石形成产业特色镇,80年代数百农民坐飞机营销传为佳话。全市乡镇企业年利税8亿多元,为农民提供纯收入人均1094元,不仅成为了农村经济支柱,农民奔小康的主导产业,而且逐渐占据鄂州地区经济总值的大半边江山,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3倍降到2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引擎。鄂州多次被评为全省创业先进市。
  三、国企改革活力显现。国有企业改革明显复杂得多,起步早,逐步推进,从划小核算单位简政放权入手,随后“扩权”——人财物及产销逐渐由企业自主,加强承包及厂长负责制,推进股份制改革,最后绝大部分民营化。
  1979年鄂城钢铁厂被省确定为第一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实行利润分成办法,到1982年执行“责权利”责任制,扩大定额管理范围,试行“三包一活”即包生产任务、总人数、工资总额和活动工资。1985年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了分厂和处室权限,逐步增强了企业活力。1979年到1985年为国家积累29225万元,是过去21年总和11272万元的2.6倍,1982年跻身全国369家年积累3千万的重点企业,1985年工业产值突破2亿元,利税积累达7603万元,三年均翻番。是年8月,钢弹簧钢板进入美国市场,出口达40多个国家,创多项产品为部优产品。在全国地方钢铁联合企业中,上交和积累都名列第7名,技术经济指标均列在第5名。进入新世纪,鄂钢被武钢兼并重组。近2年连获十几亿的利税。
  90年代后期,鄂州全面推行国企改组改制,连创2家上市公司——武昌鱼集团和民营多佳服饰公司。当年在全国全省都是少有的,国企改革在鄂州起步是早的,成效也是好的。近年来,鄂州还进行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改革在全省率先,2014年作为改革案例上报中央改革办。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