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鄂东独立第二旅鏖战大别山

发布日期: 2025-02-10 来源: 黄冈史志网
吴舞旌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无视人民的意愿,倒行逆施,一方面加紧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另一方面迫不及待地挑起内战,妄图凭借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一举消灭在抗战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签订了停止内战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国民党政府要打内战是铁了心的。中原解放区地处全国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蒋介石集团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和准备后,将发动全面内战的矛头首先就指向了中原解放区。终于在1946年6月首先向中原解放区打响了内战的枪声。
一、三军大会师 “铁军”护中原
  为阻滞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的步伐,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地区的战略力量。1945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命令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王树声、戴季英率八路军河南(嵩岳)军区部队从豫西南下,与李先念、郑位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10月下旬,“三大主力”及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八团,在桐柏山地区胜利会师。随即,组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中共中央中原局由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五人为常委,任质斌、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为委员,以郑位三为代理书记。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铁血之师、英雄之师,中原军区由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原军区下辖江汉、鄂东、河南3个军区和第一、第二两个野战纵队。鄂东军区由张体学任代理司令员、聂鸿钧任代理政治委员,辖独立第二旅。中原军区组建后,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7个大的战略区之一,是镇守、护卫中原解放区大门的一支战略“铁拳”。当时中原军区的野战军和地方军达6万余人。其中,在抗战中发展起来的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第一军分区和鄂南军分区所属各部队等鄂东人民武装整编为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二旅。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副旅长何耀榜、副政委熊作芳、参谋长李继开、政治部主任余潜、供给部部长马友才。下辖四、五、六3个团和干部大队,第四团团长张海彪、政委肖德明,第五团团长彭超、政委汪进先,第六团团长石建金、政委黄世德,干部大队大队长黄宏伸。全旅共约6000人。
二、智演“空城计”东进冶溪河
  1946年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张体学率领鄂东独立第二旅,按照中原局、中原军区部署留下迷惑、牵制国民党军队。在黄安佛塔山,独二旅血战三天三夜,在成功完成智演“空城计”、完成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撤离驻地突围转移的艰巨任务之后,于6月29日晚从宣化店分3路在大别山腹地穿插向东突围。他们沿途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堵截和袭击,7月2日拂晓,旅直及四团进至黄土岗以西地区,与敌整编七十二师三十四旅1个营遭遇。经激战,毙伤敌50余人,俘敌百余,缴机枪1挺,步枪30余支,敌1个营溃不成军。我军当即越过黄土岗。黄土岗一仗,是独二旅突围途中打的第一个胜仗,它灭了敌人的威风,长了独二旅指战员的士气。
  7月2日晚,张体学又召集旅党委成员和四团领导开会,决定以营为单位进一步分散行动,并周密细致地安排了各营的行动路线。由于部署得当,旅直及四团各营,先后穿插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按预定计划于7月下旬辗转到达冶溪河地区。与此同时,五团、六团亦按照张体学等预先作出的部署,分路突破敌人的包围,于7月16日到达冶溪河地区。在自身突围过程中,鄂东独二旅各路指战员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战,跨越了大别山的崇山峻岭和关山险阻,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包围,多次鏖战拼杀,仅伤亡百人;加上连日暴雨,行军掉队、疾病等非战斗减员总共也不过500人左右。1946年7月17日,独二旅各路突围部队分别东进到达安徽太(湖)岳(西)边境的冶溪河地区胜利会师。拥有6000余人的独二旅,不仅保存了90%以上的军力,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6个正规旅、2个独立团、4个地方保安团共计5万人的兵力,从而大大减轻了中原军区主力西进的压力,同时,也有力地掩护了一纵一旅(皮旅)向东突围的行动。
三、鏖战大别山 红旗迎风飘
  1946年7月17日晚,鄂东独二旅党委召开会议,决定休整一两天后继续东进,前往苏皖解放区。并电告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旅党委连夜召开有各团团长、政委参加的扩大会议,研究继续东进事宜。7月18日上午,收到华中局复电:祝贺你们胜利突围,苏中打了个胜仗,欢迎你们早日来会合。7月18日下午,独二旅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亦称冶溪河会议,布置继续东进计划。当张体学代表旅党委在团以上干部会上布置东进任务时,突然接到党中央电示: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在鄂皖边区建立根据地牵制敌人。
  中共中央的决定,对于刚刚突出国民党军重围而脱离险境的独二旅指战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独二旅毫不犹豫地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决定。张体学连夜召集旅党委会,研究执行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具体措施。18日,张体学和旅长吴诚忠、副政委熊作芳联名致电中原局并转党中央:“我们现决定在蕲(春)太(湖)岳(西)边境地区争取短暂的休整,求得部队整理一下,及时处理干部,进行精减和布置鄂皖边境地区的游击战争。”张体学等这一果断决定,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19日,中央复电独二旅:“你们各部在玉珠畈(即冶溪河)会合,甚慰。你们决定在太岳边境休息,整理精减部队,布置鄂皖边境地区游击战争,均很正确。望紧紧依靠群众,必要时将部队以团、营、连分散,以能打民团及一连一营之顽军为标准,巧妙对付敌人,注意部队纪律、到处帮助人民,在鄂皖边建立根据地。”
  7月19日晚,张体学召集鄂东独二旅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和旅党委的决定,认真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确保坚决完成党中央赋予独二旅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党中央新的指示精神,为了统一领导与指挥鄂皖边地区的游击战争,中原局决定,以独二旅党委为基础,组建中共鄂皖地委,由张体学任书记,吴诚忠、熊作芳、何耀榜任副书记,余潜、刘名榜、赵辛初(组织部部长)、易鹏、林桂华为委员。独二旅党委随即开会决定除原部署易鹏、黄宏伸在鄂皖边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外,还决定派熊作芳到皖西传达党中央指示,开展皖西地区的游击战争;赵辛初、漆少川到黄冈,开展(黄)冈、麻(城)地区的游击战争。为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张体学等对独二旅重新作了部署,将原四、五、六3个团改称支队,每个支队下辖2个小团。会议决定,将第四、第五、第六团改称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康洪山任第四支队支队长,肖德明任政治委员,下辖四、七两个小团;彭超任第五支队支队长,汪进先任政治委员,下辖五、八两个小团;石建金任第六支队支队长,黄世德任政治委员,下辖六、九两个小团;原新四军第七师派到宣化店执行任务的沿江团三营七连,改称鄂皖边独立游击大队,张有道任大队长;余潜因腿伤到蕲(春)北隐蔽治疗;旅参谋长李继开随熊作芳到皖西后化装转移,吴诚忠、张体学、何耀榜等旅领导分别率领支队或小团分散活动。从7月20日起,鄂东独二旅各部开始投入到回师大别山,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新的、艰苦的斗争之中。
  面对强敌,张体学和鄂东独二旅广大指战员信心坚定,百折不饶,结合实际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尽力保存自己,打击敌人。7月21日,张体学政委和吴诚忠旅长率旅直和四、五支队西进至岳西门坎岭九节沟地区时,遭敌正规军2个团的围攻。他及时抓住战机,集中主力抢占有利地形,击敌薄弱的一路,不仅突破包围,而且取得歼敌三四百人的胜利。8月上旬,独二旅兵分3路,由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副政委熊作芳各率一路行动。熊作芳率一路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于8月中旬到达皖西,与新四军第二师、第七师留下的部队和游击队会合,坚持在皖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吴诚忠所率一路不断遭敌人袭击,9月上旬在英山牛头冲受挫,吴诚忠与被冲散的部队失去联系,后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8月中下旬,张体学根据敌人改集中“追剿”为分散“清剿”的新情况,指挥部队进一步分散,机动灵活地在敌人缝隙中穿插,使敌无可奈何。张体学率部辗转到了广济十八保,9月上旬,张体学跳出敌人正在紧缩的包围圈,率部西进,途中不断遇强敌阻击、侧击。后西进受阻,他又当机立断,放弃西进计划,又率部重回大别山腹地,收集400余人的队伍,连打了几个胜仗。10月,在敌人分区“清剿”,我军损失较重、力量过于分散的情况下,张体学及时将各支队骨干力量汇合起来,组成新四团。10月4日,张体学又一次抓住战机,指挥新四团在罗田骆驼坳、观音山地区,猛杀回马枪,痛击尾追之敌,歼敌数十名。随后,又在黄安紫云寨地区设伏,全歼国民党军一个连,敌连长被击毙,俘敌60余人,缴获步机枪40余挺(支),子弹30余箱,是新四团成立以来主动设伏出击的一次振奋人心的大胜仗。
  独二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反复与敌周旋,主力受到很大损失。到11月上旬,独二旅加上原新四军第二、第七师留下的部队和游击队以及一批地方干部,总共还有约1000人。张体学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仍要求“我同作芳留在大别山”,提议“其他旅团干部化装一部转移”。这支经过严峻考验的骨干力量,二三十人一股,分布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完全便衣化。
  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鄂东独二旅在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的过程中,部队不断遭受损失,电台也被迫封存,与上级失去联系。在独二旅主力严重损失,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为得到党中央指示,张体学特派广济干仕区区委书记干淑斌化装赴南京,到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向周恩来汇报独二旅情况,并请示工作。11月6日,干淑斌秘密来到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对独二旅的处境十分关心,当即将干淑斌汇报的情况电报中央并中原局,指出独二旅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牵制了大量敌人,是完全值得的,鼓励他们继续坚持斗争。8日,中原局电周恩来转干淑斌:“完全同意张部分散,以便依靠群众和统一战线,求得生存,以待时机为基本方针。”22日,张体学再次派程全去南京向董必武汇报独二旅情况。董必武听后,立即向周恩来报告并电告中央及李先念、任质斌,指出:大别山是战略要地,大别山游击战争要继续坚持,要想办法保存革命种子,以待将来之发展,张体学将部队安置好后来京(南京)。24日,李先念、任质斌对张体学部的今后斗争问题致电董必武,指出“大别山的游击战争,原则上仍要决心坚持。依靠大别山的群众及统战关系,谨慎地处理问题,是可能留一部分种子,以待时机成熟时,仍能起重大作用。但吴诚忠、张体学应立即离队到解放区。”
  根据中央和中原局指示,12月中旬,张体学、赵辛初在转移之前,对鄂皖边的斗争作了部署,并代表中共鄂皖地委宣布正式组建中共鄂皖边中心县委,由易鹏任书记。12月14日,张体学、赵辛初由马启春、贺导海、邹一清、刘君等带一个班护送到安徽宿松附近。通过社会关系化装转移到南京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找到董必武,按照董必武指示,张体学经上海、北平,转赴延安。
  张体学等离开鄂东后,鄂东独二旅留在大别山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的还有:熊作芳、桂林栖领导的皖西工委;由易鹏、黄宏伸领导的鄂皖边中心县委;由何耀榜、刘名榜领导的罗礼经光中心县委;由漆少川、程鹤鸣领导的黄冈中心县委,分片继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党领导下的这四支力量,如同四面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紧紧依靠大别山广大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地分片坚持武装斗争,始终屹立在大别山区。
  鄂东独二旅在敌我力量绝对悬殊的恶劣环境里,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牵制强敌达半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同国民党军队发生有记录的较大战斗34次,毙伤俘敌约2000人。1947年2月上旬,独二旅在皖西部队张有道带领二大队在桐城白门头公路上伏击敌人,活捉并击毙敌10余人,其中有国民党军怀(宁)太(湖)师管区中将司令、伪国大代表张凌云等6名将校军官。这亦是整个中原突围战役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原敌后游击战争中中原军区部队击毙敌人的最高级将官。
  1947年2月,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第一书记何耀榜率领的独二旅游击队在黄安县杨山乡杜湾村杜家湾打死了经扶县参议员、礼山、经扶、黄安3县联防指挥部副指挥杜定廉,国民党控制的宣传机器大呼小叫,也惊动了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毛泽东从国民党的广播里听到杜定廉被打死的消息,断定大别山共产党的游击队还在顽强地坚持战斗,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要求在延安的中原局代理书记郑位三尽快派人与之联系,并指示一定要坚守住这一战略支点,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主力部队就要挥师南下。
  1947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原局代理书记郑位三、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特派郑位三的二弟郑植惠从延安步行南下到达天台山,终于和何耀榜领导的独二旅游击队接上了头。郑植惠迅速向何耀榜等传达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按照郑位三和李先念的安排,组织大别山工作委员会,把游击队力量和地方党组织逐步统一起来,迎接主力部队的到来。决定由何耀榜、刘名榜、肖德明、彭超、马友才、邱进敏、徐锡煌7人组成大别山工作委员会,何耀榜任大别山工委书记,刘名榜为副书记,徐锡煌任军事指挥部指挥长。大别山的红旗,在绵亘千里大别山上继续迎风飘扬。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鄂东独立第二旅部队和鄂东地方党组织,在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中付出了重大代价,鄂东独立第二旅六团政委黄世德、黄冈中心县委书记林桂华、蕲太英浠边县委武装部长华加文、中原行政公署鄂东分署主任贺健华等先后在这期间英勇牺牲。但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仍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分片进行游击活动,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地区。经过一年的战斗,全国战场形式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方面的变化,大别山的游击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鄂东独二旅在大别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及其保存的各支游击队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党中央作出向大别山挺进的伟大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条件。为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发展中原解放区奠定了基础。大别山战略坚持直至全国性战略反攻时机的到来。
四、会师大别山 军民鱼水情
  1947年6月30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又称刘邓大军)主力12万多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在8月末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在挺进大别山的征程中,刘邓大军也在积极主动联系寻找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的鄂东独二旅游击队。刘邓大军一跨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邓小平政委发出指示:大别山有游击队在坚持战斗,要特别注意与之联系。
  1947年八九月间,鄂东独立第二旅各部队及其保存的精华骨干组成的各支游击队、便衣队和鄂东地方党组织,包括皖西工委所率皖西支队300余人成为皖西人民自卫军的重要骨干力量,1947年8月底,皖西人民自卫军在霍山县城与刘邓野战军第三纵队胜利会师;以易鹏为书记的中共鄂皖边中心县委领导的军事指挥部武装和各县游击总队约500人;以何耀榜为第一书记、刘名榜为书记的中共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领导的军事指挥部和各县游击队武装,以漆少川为书记的中共黄冈中心县委领导的手枪队和各县游击队武装,加上其他零星武装,约700人,上述各支游击队便衣队共约1500人,他们分别于1947年八九月间先后与刘邓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七旅、第十八旅胜利会师。从此,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的鄂东独立第二旅各支游击队、便衣队和地方党组织等精华骨干,汇入了刘邓大军的滚滚洪流之中,投入了战略进攻和恢复发展大别山解放区的战斗行列,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和恢复中原解放区的斗争中再立新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10月12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发出《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11月中旬,鄂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在麻城县福田河正式成立,段君毅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刘子厚任区党委副书记兼行署主任,王树声任军区司令员,郭天民任副司令员,鲍先志兼军区副政委。在鄂豫区成立之前,其下属的5个地委、专署、军分区已分别于10月中、下旬成立。一地委在皖西,二地委在豫东南,三、四、五地委在鄂东北和鄂东。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乔明甫,副书记李夫,专员安明(后任士舜),副专员李仲直,军分区司令员罗厚福,副司令员傅春早、曾广泰,副政委李士才,辖礼山(今大悟)、黄安、黄陂、孝感4县;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李友九,专员王克文,副专员徐觉非,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副司令员王毓淮,辖麻城、黄冈、罗田、浠水4县;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刘仰峤,副书记易鹏、专员赵辛初,副专员胡广恩,军分区司令员张国传,副司令员黄宏伸、蔡启荣,辖蕲春、广济、黄梅、英山4县。在中共鄂豫区党委、军区、行署以及下辖的5个地委、军分区、专署中,有不少是原中原军区各部队的负责同志。尤为一提的是,原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二旅的主要负责人和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各中心县委负责人,分别在各地委、军分区、专署担任了领导职务,他们又为恢复和发展大别山根据地作出了新贡献。
  1947年10月26日至27日,刘邓野战军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在高山铺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军12660人,取得了挺进大别山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为我军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推进全国解放战争向纵深发展,对大别山根据地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
  高山铺战役开始后,鄂皖边中心县委领导的浠蕲边游击队积极配合中原独立旅派出化装成地方游击队的小分队前往蕲春漕河,他们寻机同敌八十二旅先头部队接触,浠蕲边游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游击战术,在运动防御中,边打边退,停停打打,纠缠不放,将敌人引诱进入了刘邓大军的伏击圈,保障了战役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鄂皖边中心县委领导的各级党组织、各游击总(大)队,迅速组织发动广大革命群众,筹集大批粮食军需,组织了2000多民夫、1900多副担架赶赴高山铺前线,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帮助运送粮食弹药,抢运伤病员,积极支援大军歼敌。在高山铺至蕲东一带,设置了许多伤员安置站、医疗所,妥善安置了大批伤员,高山铺周围的革命群众,积极帮助大军搜捕俘虏。高山铺战役结束没两天,全部伤员都安全护送到了设在蕲北的临时后方医院。10月30日,鄂皖边中心县委和蕲宿太边工委带领刘公河等地广大革命群众,抬着宰好了的肉猪,担着肥鸡、鸡蛋、豆腐、面条等,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浩浩荡荡地步行50多里路,送到设在蕲北张德斌冲的临时后方医院慰问人民子弟兵,整个长长的山冲洋溢着民拥军、军爱民的鱼水深情……
  同时,黄冈中心县委率手枪队积极为刘邓大军收集情报,充当向导,还将储存筹集的大量经费全部用作大军购置棉衣,仅一个月就筹集4万多套棉衣。浠水、黄梅、黄安、广济、蕲春各县党组织发动广大革命群众,日夜为大军赶制棉衣,加上大军的大批缴获,在不长时间里大军指战员全部都穿上了棉衣。
  鄂东独立第二旅6千多英雄健儿以及各支游击队和各级地方党组织,在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战役和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中,以人民军队的坚强党性、全局观念,大无畏革命牺牲精神,出色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赋予的战略重任,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这支英雄部队所保存下来的各支游击队、便衣队和地方党组织等精华骨干,后来与刘邓大军胜利会师,直接投入了战略进攻和大别山根据地创建的行列中,汇入了我军战略进攻的滚滚洪流,为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全局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为新中国的诞生又建立了新的功勋。其战略作用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来源:黄冈史志网 作者:吴舞旌,现任黄冈市红色文化研究会、黄冈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