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将帅传奇

刘华清与红二十五军长征

发布日期: 2015-10-29 来源:

夏明星  刘红峰

  1932年秋,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后,刘华清(1916-2011)担任了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秘书科科长,协助道委书记郑位三坚持鄂东北游击战争,发展鄂东北地区游击武装,掩护主力红军转移。

  重建红二十五军和花山寨会议

  1932年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苏区各红军主力团统一组织起来,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次日,红二十五军正式组成:吴焕先担任军长,下辖第74师、第75师,全军约7000人。
  重建红二十五军过程中,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做了大量工作。红二十五军组建后,刘华清仍旧留在鄂东北道委工作,他与郑位三等积极配合红二十五军,苦苦支撑鄂东北地区的革命局面。
  1934年8月28日,中央派遣程子华来到鄂东北区。程子华带来了中央指示精神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要求红二十五军转移。
  程子华在鄂东北卡房住了近一个月,常同刘华清聊天。在刘华清眼里,程子华很有才干,他回忆道:“多次交谈中,程子华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一次,我忍不住问郑位三:‘程子华来二十五军当什么?’郑位三回答很干脆:‘军事强当军长,政治强当政委。’”
  又有一次,程子华、郑位三、刘华清等人闲谈,谈到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谈话中,程子华非常不解:“过去中央就指示过红二十五军实行转移,你们为什么不走出去?”
  郑位三很是无奈:“中央有过几次指示,要求红二十五军走出去建立新的苏区,省委也有过酝酿,但不敢走远,不愿离开鄂豫皖,因此,只在苏区周围搞了几次,都没成功。慢慢地,省委也认识到在原地区坚持斗争是不行了,但走出去,又没把握。外面的情况一点儿也不了解,往哪儿走呢?”
  说到转移的方向,程子华提出:“可以到伏牛山去。蒋介石与那里的军阀矛盾很深,地理条件也比较好。我在山西老家中学读书时,就听说土匪头子樊钟秀拉队伍在那里盘踞多年。土匪能站住脚,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不能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到远处去,到有山的地方去。”
  1934年11月8日,经两夜一天连续转战,红二十五军回到鄂东北。11月11日晚上,在光山县西部花山寨,鄂豫皖省委召开常委会,讨论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问题。对于这次会议,刘华清认为意义重大:第一,下定了战略转移的决心,解决了走不走的问题;第二,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为初步转移目标,解决了转移的方向问题;第三,红二十五军在行动中,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解决了举什么旗帜的问题;第四,留下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28军,解决了苏区继续坚持斗争的问题。
  会议还决定,增补程子华为省委常委,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改任军政治委员,徐海东担任副军长,戴季英担任军政治部主任;省委书记徐宝珊、省委常委郑位三率省委机关,随同红二十五军一道实行转移。
  会议结束后,郑位三把会议决定向程子华传达。程子华诚恳提出:“中央派我来是当军参谋长的,请位三同志报告省委,我不能当军长。”徐宝珊郑重表示:“省委已经作了决定,就不要再变了。”程子华就没再坚持。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