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将帅传奇

张仁初:腊子口上降神兵

发布日期: 2015-11-09 来源:

  1935年9月上旬,张闻天、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和中央直属机关顶风冒雪离开班佑、巴西地区,沿白龙江源头的残缺艰险的栈道向甘南前进。
  红军要进入甘南,天险腊子口是必经之地。
  中央、毛泽东下达了三天内夺取腊子口、扫除前进途中抗阻之敌的命令。
  腊子口口窄,仅30米宽。为岷山的高峰,位于甘肃迭部县境,是川甘咽喉,素称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两边是千仞绝壁,悬崖峭壁,形成了一个长达百米的通道。中间一条腊子河河深湍急,奔腾而下,只有一座木桥横架,是过隘口的唯一通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蒋介石为防止红军北出,特令其14师师长鲁大昌要特别防守腊子口。桥头设碉堡和防御阵地,安有2营兵力。从山口到岷县,纵深配置了3个团兵力,严密封锁红军出路。
  9月15日,林彪和聂荣臻先派部队侦察了地形和敌人布防。随后去黑朵寺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听后说:“腊子口地形这么复杂,打的困难又很大,但又非打不可,为了攻下腊子口,你们要精心指挥。”
  林彪说:“请你放心,我们按期拿下腊子口。”
  聂荣臻说:“红一军团打下腊子口没有问题。”
  从毛泽东处出来后,林彪、聂荣臻冒着雨赶到红2师与师长陈光、政委肖华及4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研究攻打方案。决定由张仁初率2营为突击营,任务是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攻占隘口。
  9月16日。4团逼近腊子口,张仁初和突击队员身背大刀,腰插手榴弹,手持长短枪,趁夜色开始强攻,敌人死守桥头堡,右岸石壁上,敌人投下大量手榴弹,在桥头堡内50米周围构成一片火力网。虽然张仁初带突击队员杀进杀出八个来回,但均未奏效。
  张仁初见直攻不下,便在火线上召开共产党员会议,决定成立4个分队,两路夺取大桥。第一队由6连长带领,第二队由6连指导员胡炳云带领,第三队由叶副连长带领,第四队由张仁初自己带领。一部突击队员秘密爬上左侧陡崖,一部分隐蔽在出发地的沟沿里,等着一营信号。午夜两时一发信号弹升空,猛然间,冲锋号响起来了。迫击炮和所有机枪都向敌齐射,从正面攻击的突击队员跳出沟沿冲上去了。第二队紧跟其后,炮兵连长用炮猛轰敌阵地,给前进突击队员开路。
  据守在碉堡里的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坏了,拼命往下扔手榴弹。敌凭借有利地形实行火力封锁,给2营突击队的正面攻击增加难度,为了减少伤亡,张仁初与副营长商量,重新调整,由副营长在隘口大路上牵制敌人火力,相机攻击,其余人两翼组织连续攻击,不给敌以喘息之机。
  6连战士迅速向左侧陡壁上攀登,几挺机枪也用绑腿吊上去了,5连随后也上去了一部份,张仁初又命令4连从右侧攀登崖壁,配合攻击。
  约定攻击时间到了,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隘口下面和右侧山谷也响起了震憾山谷的口号声,突击队和战士们从坎坷峥嵘的山崖间猛扑上去了,他们高喊着:“坚决冲上去啊!打下腊子口去见毛主席!”
  一个倒下去了,另一个又冲上来了。敌守在碉堡里作垂死挣扎,拼命向外扔手榴弹,子弹尖叫撞在山岩上,发出火星,爆炸声震得耳朵嗡嗡直响。在硝烟火光里,战士们在坑坑凹凹的山棱石坎间向前跃进,有的躺在岩缝向前爬……
  就在这时,敌右侧升起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紧接着是号子声和手榴弹爆炸声,这是王开湘团长指挥的部队攀上了右岸硝壁的后坡,然后又突然跳下岩层,向守敌一阵猛打,守敌丢盔弃甲,纷纷逃命。
  突击队员大声高喊,一营也冲上来了,挥舞闪亮的大刀冲得更猛,这时一颗手榴弹的弹片炸伤了张仁初的右臂,张仁初一心要拿下前面的碉堡,忘记了伤痛,继续冲上前去……
  在一、二营前后夹击下,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缴枪投降。9月17日占领了腊子口,毛泽东称赞,腊子口这一仗打得好!
  天亮后,士气高涨的红军战士,在张仁初率领下,穷追90里,占领了大草滩。腊子口战斗,红军缴获粮食几十万斤,盐2000斤,这对刚走出草地的红军,简直是无价之宝。
  9月18日红4团到达哈达埔,通过渭河,翻越六盘山……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