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将帅传奇

梁兴初与秦基伟:“万岁军”与“八千岁”

发布日期: 2015-11-30 来源:

屈徳骞

  梁兴初长秦基伟一岁,38军又比15军早成立好几年,并有平江起义的老底子,所以,无论从个人或是部队来讲,梁兴初和38军都是老哥,秦基伟和15军只能是位居小弟了。
  但这是互不相识的哥俩,其出生地相隔千里之遥,所经历的战斗轨迹也不曾交叉碰面,出国作战又是一前一后,哪知1952年1月,竟碰到一起并肩御敌了。这是缘份,这“缘份”是美国人“赐”的。
  此时,已获得“万岁军”称号的老哥接替42军铁原北、风树洞、伊川地域的防务,小弟接替26军平康、金化、淮阳地域的防务。沿着339.5高地、蓬莱湖、兄弟桥、郎越里划一条南北战争分界线,老哥在西,小弟在东,拉开架势相依抗敌。老哥当面之敌为美军第2师,小弟这边是美军第7师和半个伪军第2师,还有1个伪军第9师,哥俩各抗击一半。敌后方还有美军第40师和伪军第1师,眼下说不清谁来抗击。
  当面之敌的美2师和伪9师,均与38军和15军交过锋,且又都是败军。他们得知38军和15军接替了防务,便大声惊呼:“共军王牌来了!”、“穿绿球鞋的部队上阵了!”I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穿着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赠送的绿色球鞋,从鸭绿江打到议政府,追得美2师、伪9师屁滚尿流。打这以后,他们见了“绿球鞋”就胆寒。
  在防御中,小弟对老哥“万岁军”甚是仰慕。
  的确38军自彭总写下“万岁军”三个字之后,就令人仰慕不已。当时许许多作家、文艺工作者纷纷前往,一部电影——《奇袭》,一篇少有的好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问世了。
  还是在那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开始不久,梁兴初就对彭德怀下了保证:“德川我包了!”出语惊人。
  “不要赶走敌人放了羊,我要的是聚歼!”彭德怀要求高。
  “是,要包饺子,不要放羊。”
  军令状好立,实现困难。要聚歼德川之敌伪军第7师,必须首先断其退路。第一次战役就是没有这一着,才放跑了伪军第8师,让彭老总骂得狗血喷头。
  11月24日深夜,梁兴初命令军侦察科长张魁印率军侦察连和113师侦察连组成的先遣队,附电台一部,直插德川西南50余里之大同江上的武陵桥。
  张魁印把部队化装成伪军,巧妙地通过敌军重重关卡,一路上创造了数十起惊心动魄的故事,终于在26日上午7时20分,让一声巨响炸毁了武陵桥,切断了伪7师等敌南逃路线,为全歼该敌创造了条件。
  几年后,这个战例被拍成故事影片,那就是家喻户晓的《奇袭》。军队将其作为军教片,并定为侦察兵集训必看的片子。
  在奇袭武陵桥的同时,德川大战打响,梁兴初为了进一步实现“要包饺子,不要放羊”的军令状,又令112师335团直插德川西南45公里龙源里东北敌南逃必经之松骨峰阻敌。
  11月30日拂晓,335团团长范天恩率部赶到书堂站,即以l营去占领松骨峰。l营营长王宿启发现在军隅里遭到我40军痛击败下阵来的美2师6团正沿公路逃来,便令3连迅速占松骨峰东南侧无名高地。3连来不及修工事,就仓促对敌开了火。
  敌以成连、成营的兵力,在坦克、大炮、飞机的支援下,向3连阵地反复冲击,企图夺下松骨峰南逃。敌连续5次冲击未成功,丢下百余具尸体,垮了下去。3连抓紧战斗间隙抢修工事,准备长期战斗。
  335团团长范天恩命令2营集中火力对着公路上的敌人射击,以减轻3连的压力.1营营长王宿启指挥1、2连分别向3连阵地两侧反冲,支援3连防御。
  敌人始终没有放弃攻击3连阵地。战至下午,美2师见志愿军从四面向它逼近,再不攻下松骨峰3连阵地,就难以脱逃了。于是发起了更加疯狂的进攻。
  先是以l8辆坦克、几十门大炮、32架飞机对3连阵地进行长达40分钟的炮犁火耕;待阵地成了一片焦土,再驱赶上千名步兵冲击。3连的战士们扑灭身上的火焰,以弹坑当工事,与敌人展开殊死的博斗。手榴弹、子弹打完,用刺刀;刺刀捅弯,用枪托;枪托折断,用石头;石头砸光,用牙咬。那场面,既悲惨又壮烈。一直战斗到黄昏,鲜血染红了山岗,600多具美国兵的尸体像麦垛似的堆在阵地前。3连也只剩下了7个人,但守住了阵地,美军未能从这里出逃。
  战斗刚结束,1营营长王宿启就带着战士赶到3连阵地收殓烈士遗体。他惊奇地发现:他们死后仍保留各自的姿势,有抱着敌人腰的,有掐着敌人脖子的,有把敌人头颅扭断的,有将刺刀捅进敌人肚子的,有的嘴里还咬着敌人半个耳朵……王宿启摘下军帽默哀,泪水满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著名作家魏巍随112师师长杨大易亲赴松骨峰,目睹了38军的铁血风采。作家怀着悲愤而崇敬的心情,含泪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组英雄群像传遍全国,传到国外。后来,编入小学语文,成为培育一代新人的教课书.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