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将帅传奇

刘华清少年求学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16-02-24 来源:

    
  朱德忠

  入    学
  1926年春天,座落在鄂北大悟县吕王南部的刘垸小村庄的一所祠堂,从寒假的沉寂中喧闹起来了,孩子们一个个象越冬的小鸟飞向祠堂。这时,在刘盛书家,全家人正聚在一起议论着刘华清上学念书的事。
  三叔刘盛继说:“祖宗八辈,斗大字不识一筐,让孩子念念书,识个数,自个方便,免得丁点事就去求人家。”
  刘盛诗是长兄,家中说话最有权威。他一开腔,大家都注意听:“老人给我兄弟七个取名为‘诗、书、继、世、长、久、有’,可是,我们半辈子都过了,不诗不书的,实在让老人失望,三儿(刘华清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三)挺聪明,说不定可知书达理,为我们刘家争口气,不负祖宗心。再说,后屋的老头子(刘垸的首富户主,其子刘秀峰,清朝秀才)讥笑我家连放粪的场子也没有,过去那两亩地当给他家,就欺负我家没识字的,在契约上弄笔筒相坑害,要不是垸里人抱不平,哎,那地就白丢了啊!”
  听大伯这么一讲,小三一下子站到父亲的面前说:“爸,书我要读,牛我也放,行不?”
  当刘盛书听到从不肯求人的儿子开口求自己时,心里怦然跳动。可是,上哪里去弄学钱呢?提到学钱,屋里突然静了下来,家人们面面相觑,使狭小的茅屋变得极为沉闷……
  第二天清早,刘盛书拿着扁担筐篮出去了,刘华清的姐姐刘润清也出去接线活来做。家里人都很忙,卖长工,打短工的,都身不由己,各自去了。
  别的孩子已热热闹闹上了学,总不能让孩子在家等学钱误了上学呀。母亲只好叫刘华清自己去找先生试试。
  古老陈旧的祠堂,虽不算十分敞亮,从四邻八埠集来的学童却不少。学堂里有两位先生,一个是受人尊敬的刘显堂老先生,另一个是秀才刘秀峰。那天,刘显堂先生身着破旧的灰色长袍,斯文地接收着各位家长送来的学童。整整一个上午的繁忙,使刘先生神情倦怠,精疲力竭。他已收理桌面,正准备回家,忽然看见一个男孩端端正正地站在门边:
  “你是来上学的吗?”
  “嗯。”小男孩点了点头。
  “怎么还不回去?”
  “先生,我还没报名哩!”
  “为么事到现在才来呢?”先生放下手中的东西。
  “早来过。”
  “咦,怎么不见你来报名?”
  “先生,你只和大人讲话,我不便插嘴。等大人走了,我才……”
  “你的大人呢?”
  “……”
  先生见小孩没有回答,便改口道:“就你自己来的吗?”
  “是的。”
  “多大?”
  “十岁。”
  “叫什么名字?”
  “刘一华一清。”
  “刘华清?”先生在思索着,似觉得好熟,但又想不起来。先生放下记录的笔杆,望了望刘华清说:“学钱呢?”
  “……”小华清看看先生。
  “没有?”
  “……”
  刘老先生对这个没有学钱,又无家长伴送来上学的孩子,从上至下地打量起来:褪色的破棉布衣裤,一脸稚气,两目炯炯,眉宇间透出聪慧与灵气,看那站势,俨然是一棵临春茁壮的小树。刘先生不禁微微颌首:“你父亲叫什么?”
  “刘盛书”。
  “哦,你就是盛书家的小三!”
  刘华清是刘垸小有名气的聪明伢,刘先生一猜即中。
  “是的,先生。”
  “你父亲怎么没送你来?”
  “他大早就走了”。
  “……没学钱,也没来个大人,怎么办呢?”先生自语着。
  “先生,你收下我吧!放了学,我给你挑水!”小华清急切地说。
  先生站起来摇摇头。
  “我给你砍柴,给你做饭,好不好?”小华清恳求着。
  先生退到座位上。显然,他心里十分喜欢眼前这个有胆识、有志气的孩子。然而,这不是他自个办学堂,叫刘秀峰晓得了,是不会收的。先生颇感为难。小华清见先生连连摇头后,又默坐不语,眼泪涌满眼眶。可他坚强地抑制着,不让眼泪流出来。他走近先生说:“收下我吧,先生,我爸会给学钱的,我一定好好读书,先生,我听您的话,我想读书,我要读,收下吧!”
  刘先生见刘华清如此恳求,心里好难过。他并不是不愿收,他好舍不得这孩子的灵敏,人家孩子由大人伴送,他却独自找上学堂,不怯生,不慌张,有礼有节,难得啊!先生想到:“能教教这样的孩子,再苦再累也乐意。可教有用之才一个,不教无能之辈一群。”先生不禁站起来,拍拍小华清的头说:“好吧,收下你。”
  小华清听见刘先生答应收他,两行滚烫的眼泪簌簌落下。就这样,孤身求师的小华清,开始了他边放牛、边读书的苦难生活。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