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将帅传奇

徐向前:帅星,从大别山升起

发布日期: 2016-03-02 来源:

裘  石

  大别山雄踞中原,纵贯鄂、豫、皖边界,绵亘数百里。它北窥豫中,南瞰武汉,东控江淮平原,西扼京汉铁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叶,这里上演了一幕波澜壮阔的战争活剧。在纷飞的战火之中,一颗红色帅星冉冉升起——他,就是徐向前。
  后来的党史专家说,这是他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一座丰碑
  1929年6月下旬,徐向前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来到鄂东北,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
  鄂东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陈潭秋的家乡。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许多地方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大革命失败以后,这一地区的党组织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发动秋收起义和黄(安)麻(城)起义,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鄂东军同敌人浴血苦斗,只剩下72人枪,转到木兰山游击,开辟根据地,后来发展成拥有300余人的红三十一师。这是鄂豫皖边界地区一支最早的红军部队。
  徐向前到红三十一师的时候,师长吴光浩已不幸牺牲,但消息没有公布,所以他名义上是副师长,实际上负责全师的军事指挥工作。
  徐向前到鄂东北不久,就遇上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连续三次“会剿”。
  6月底,广西军阀罗霖率独立第四旅两个团,同河南土匪武装李克邦暂编第三旅一个营并反动民团红枪会五六千人,南北夹击,压向根据地腹心地区,史称“罗李会剿”。面对长驱直入的优势敌军,徐向前率红三十一师主动撤离,随后一面兜圈子疲惫敌人,一面拣弱敌待机反击。7月初,向进至白沙关之李克邦部发起攻击,连续五战,击破该敌。罗霖见李克邦败北,也迅速退兵,“罗李会剿”遂告失败。
  8月上旬,蒋介石令刘峙指挥敌鄂豫两省部分兵力加上反动民团,向豫东南和鄂豫边两块根据地,同时发起攻击,史称“鄂豫会剿”。徐向前仍然采取避强击弱的作战方针,率红三十一师与敌周旋,伺机歼敌。当内线作战出现不利时,便跳到外线,与红三十二师配合作战。红三十二师返回豫东南根据地后,又甩开敌主力南下,将其后方之长堰、夏店、八里湾、谢店等地反动民团一鼓聚歼。敌后院遭袭,被迫收兵,“鄂豫会剿”被粉碎。
  10月,驻河南信阳之敌徐源泉部四十八师、驻湖北境内之敌夏斗寅部十三师南北夹攻,妄图将红军围歼于天台山区,史称“徐夏会剿”。在因情报不准而初战失利之后,徐向前率红三十一师跳出包围圈,离开天台山向北转移。然后,兵分三路向外进击,先后在长岭岗、柿子树店、姚家集、河口镇等地消灭和击溃敌4个民团,缴枪100余支,致敌正规军驻黄陂六指店一个连携械投诚。徐夏两敌“会剿”扑空,只得罢兵而去。
  三次反“会剿”胜利,红三十一师发展到700余人。战斗中,徐向前升任师长。不久,他又当选为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委会军委主席。
  根据这几次战斗的实践,结合参加广州起义以来的经验,徐向前同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共同研究,提出了7条战术原则:(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7)敌人如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这7条战术原则,写进了1929年底举行的中共鄂豫边特别区代表大会的《军事问题决议案》。后来的党史专家认为,它是徐向前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一座丰碑。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