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勃立
徐海东与王震,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毛主席曾称赞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毛主席曾对王震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抓生产取得的成绩,赞赏有加,曾亲笔为他题写:“有创造精神”。
徐海东与王震最初相识于1936年10月,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的交往中,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友谊,他们之间的情意在将帅中传为佳话。
一
1936年10月,徐海东奉命率红十五军团去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实现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徐海东首先迎接的就是王震领导的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两人都从未见过面,但是却彼此久闻对方大名。见面后,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进行了热烈的交谈。交谈中,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身世和革命经历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由于他们革命经历和性格都非常相似,因此彼此间的距离一下拉近。
他们都是工人出身。徐海东革命前当过窑工。王震参加革命前,于1920年到粤汉铁路上当过机车上的铲煤工人。
他们都非常能打仗,而且战功卓著。徐海东曾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著名的丁泗桥战斗中,曾率领一个排,取得歼灭军阀吴佩孚4个炮兵连的佳绩。以后又担任过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军长等职。曾于1935年初,在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率红二十五军开展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并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反围剿”,建立和巩固革命政权。同年10月,率部取得了劳山、榆林桥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11月下旬,又率红15军团与中央红军并肩作战,取得了直罗镇战伟大胜利,在多次战斗中体现了军事才能。王震曾为湘赣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担任红六军团政委、中央军委分会委员、代理军区司令员。在湘赣苏区,英勇作战,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获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4月,湘赣红军在江西永新沙市取得了伏击敌第43军旅,毙伤俘敌旅长及官兵2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受到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嘉奖。以后又参与指挥十万坪战斗,歼敌3000余人,取得了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随后,又参与指挥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
他们性格都很耿直,在危难关头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徐海东所在红二十五军长征以后,进入陕西南之前,基本上停止了肃反扩大化,这也是经过斗争来的。首先,全军同志对这种错误政策的不满,同时在领导同志之中,也有过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徐海东坚决站在反对肃反扩大化方面,曾两次和一些人争吵过。一次在进入陕南之前,一次在进入陕南之后,其中在进入陕西南之后那次,在华阳第二次召集的省委会议上,本来是讨论创建根据地的问题,军部有的领导同志又提出手枪团团长杜本润、政委傅天娇等8人是反革命,要杀掉。他拍案而起说道:“他们都是农民出身,都不像反革命,可以放出来做苦工,继续考验他们。”经他坚持,大部分都得到释放。
1936年6月,王震所在的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于甘孜地区会师。当时身为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欺骗和拉拢红二、六军团的同志们,并在部队中散发反对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所谓机会主义路线的《干部必读》的小册子,并吹捧和拉拢王震,红二、六军团所部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王震在这场斗争中,表示了坚定的立场,他对张国焘说:“我们这个部队是井冈山的,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成长的,不能反毛。”
自从第一次见面后,两人交谈感觉非常好,彼此开始以兄弟相称。王震因为小徐海东几岁,就称徐海东为“徐大哥”,徐海东就称王震为“王老弟”。以后几十年,两人都是这么称呼的。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工作关系,两人相处得比较少,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见过面,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人之间的友谊。他们彼此都在心里面挂念着对方,时刻关心着对方。
建国后,1956年徐海东因病到大连进行休养,王震得知消息后,专程从北京去看望阔别20年的“徐大哥”。徐海东知道王震要来看他,接连几晚睡不好觉。王震到大连后,当地党政军领导同志想邀请他视察工作。王震说:“我这次来大连,一不视察军队,二不检查地方工作,我是来看望徐大哥的。”到了文化街75号徐海东的住宅后,两人又紧紧拥抱在一起,兴奋谈话到深夜。第二天,两人进行了珍贵的合影,王震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以兄弟相称的事,据说传到了一位高级干部那里,那位同志曾认真地说:“称兄道弟,算什么。”刘伯承元帅知道此事后,笑着说:“他们都是工人阶级,可以称兄弟嘛!”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