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杰
王树声于1905年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十岁左右时,由于父母亲先后去世,不得不承担起赡养祖母、照料家业的重任。在苦闷、彷徨中,他曾在本地当过塾师,充任过本区乘马岗初等小学校长。王树声从小成长在一个革命的家庭里,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妹妹均先后参加了革命。1926年,他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大革命风暴的影响下,湖北省麻城县也在1926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王树声不但热忱宣传马列主义,积极组织农民协会,成为麻城农民运动的先锋,而且大义灭亲,以正气服众。当时,在罗家河有个恶贯满盈,鱼肉乡里,号称“麻城北乡一只虎”的丁枕鱼。而丁枕鱼正是王树声父亲的舅舅,丁枕鱼和他的儿子丁岳平,都是欺压穷苦百姓的恶霸。这对豺狼父子把农民协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扬言要与农会较量到底。甚至公开撕毁革命标语,疯狂砸了农会的办公室。听到这一消息,王树声义愤填膺地对大家说:“要革命,就不能讲情面。谁反对农会,就是我的亲娘老子,我也要跟他斗。”不久,王树声和农会其他领导人一起带着上千农友,高举灯笼火把,挥动锄头扁担,逮捕了丁枕鱼,狠斗了这个大恶霸,最后押往县城。
在丁家岗,还有个外号叫“狗老八”的恶霸地主,是王树声的大舅,为了反对农会,此人专门到豫南光山县纠集反动的红枪会。王树声带领农友们将“狗老八”抓获后当场处决,目睹此情此景的广大民众,无不为王树声的“大义灭亲”所感动。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有口皆碑:王树声要脱胎换骨干革命!“四·一二”政变后,跑到河南光山的丁岳平,纠集反动红枪会1万多人,伺机包围麻城县。他们一路踏耕地、毁青苗、杀耕牛、抢财物、欺百姓,甚至血洗乘马、顺河两区,最后包围县城,狂叫:“要清党,要报仇,要杀人”,最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麻城惨案”。
面对敌人的进攻,中共麻城县委组织逃难的农友和城关的店员、学生,守城迎敌。只见王树声举枪直射,首发命中,一枪撂倒了红枪会中最狂妄的“师爷”,当场戳穿了红枪会“刀枪不入”的骗人鬼话。守在城头上的群众,用石头、瓦片,如冰雹般砸向城下的暴徒,打得敌人头破血流,乱作一团。混战中,另一匪首“王九聋子”带了一队人马企图袭击西门。王树声在暗中架好一门土炮,等到其靠近城墙时,轰隆几响,把“王九聋子”炸了个粉身碎骨。丁岳平见势不妙,急忙收拾残兵败将,向后倒退了几里。然而,麻城县仍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为了解围,王树声主动请命去省城求援,最后不仅打垮了罗家河、丁家岗、朱家冲的反动武装,还打散了围困麻城县的红枪会。
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九月间传达到黄(安)、麻(城),给正在坚持斗争的革命人民照亮了前进道路。1927年9月,王树声参加了麻城县委会议,会议决定贯彻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在麻城举行农民暴动。王树声勇挑重担,首先带领四乡八镇的农民,与黄安农民一道,拿起土铳、鸟枪、大刀、长矛,取得了黄安、麻城两县“九月暴动”的胜利,揭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11月18日,在黄安县城召开的祝捷大会上,宣布了参加黄麻起义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王树声被任命为第二路军分队长,正式成为鄂豫皖红军的一名指挥员。
然而,新成立的革命军,很快就遭到了敌人疯狂镇压。12月5日,国民党军的一个师突袭黄安。王树声和他的战友虽历经艰险,黄安城仍为敌人所控制。坚持留在黄安县与敌斗争的王树声,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多次在虎口脱险。他不得不化装成小商贩,寻找组织。1928年2月,终于找到了参加“九月暴动”的战友。他和他的战友又经过木兰山游击战,建立了柴山保武装割据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在随后的转战中,第1团团长王树声在副军长兼师长徐向前指挥下,率部两次出击京汉铁路,攻占杨家寨、伏击杨平口、突袭花园镇,三战皆捷,共歼敌2600多人。在攻打新集这个有1000多人反动武装驻守的豫南重镇中,王树声用棺材装了几百斤炸药,还有生铁、秤砣和追击炮弹的“巨型炸弹”,硬是把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反动堡垒,炸开了缺口,让新集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31年11月7日成立,王树声任第11师师长,成为徐向前总指挥的得力助手。在黄安战役中,他提出了“死守桃花店,寸步不后退”的战斗口号,亲自带领师通信队、手枪队和31团,通过肉搏战,不仅打退了敌多路援兵,还在红军第一架飞机的配合下,让驻守黄安的敌人成了瓮中之鳖。在随后的商城、潢川战役中,王树声指挥第11师首先围攻北亚港敌曾万钟第12师一个团,又与第10师一起,迂回包抄,抢占了傅流店渡口,切断敌人退路,最后以锐不可当、势如破竹之势,发起全线进攻。经过10多天的战斗,红军以10个团的兵力击溃敌19个团,歼敌5000多人,蒋介石嫡系汤恩伯第2师更是遭到歼灭性打击。
(原载《党史博采》2012年第9期,节选自《屡挑重任的共和国大将王树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