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陈潭秋在武汉

发布日期: 2015-07-20 来源:

  陈潭秋1896年1月4日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县陈策楼村。1912年,自他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奉党调派去江西任职,在武汉生活、战斗了十几个春秋。在这期间,他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党的早期建设,为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陈潭秋在少年时代就受到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他的五哥陈树三早在湖北工业学校读书时就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是湖北共进会成员,参加了辛亥武昌起义,后随黄兴到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任职,不幸以身殉职。树三生前十分关心潭秋的成长,不仅指导潭秋的学业进步,而且经常跟他讲述革命党人的事迹,启发他的思想觉悟,教育他学好本事,将来“努力去澄清这个浑浊的世界”。一次,树三带潭秋登陈策楼,以“陈策楼上谁陈策”命联语,潭秋略加思索即对上“救民山前我救民”。这既表现了少年时的陈潭秋聪慧敏捷,更表达了他立志“救国救民”的情怀。
  1916年,陈潭秋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他经常到学校图书馆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吸取新思想。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他关注着俄国发生的变化,并开始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潭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反帝爱国运动。他与恽代英一起组织武汉学生联合会,率领武昌高师英语部同学上街游行示威。6月,他随武汉学生参观团到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经同班同学倪季端介绍,在上海结识了董必武。他俩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当时,思想界正掀起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讨论热潮,他俩以极大的热忱关心并参加了这场讨论。反复思考一个使他们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革命一次次地失败,而俄国的革命却能够取得胜利?
  在他们焦急地思索,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时候,李汉俊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经詹大悲介绍,与董必武、陈潭秋成为密友。李汉俊带回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并详细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夜中的探索者,经过反复学习讨论,他们“逐渐了解俄国革命中列宁党的宗旨和工作方法与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迥然不同”。孙中山“总是靠军阀”,“路子不对头”。他们觉得“中国还是要革命,要打倒列强,要除军阀”,但是,这种革命“要唤醒民众”,要“从头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认识的飞跃,表明陈潭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