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邓小平举鼎大别山

发布日期: 2015-08-24 来源:

熊廷华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控制长江沿线300余里,直接威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和首都南京的安全。蒋介石惊恐之余,接连召开军政会议,决定由国防部长白崇禧领马出山,将刘邓大军“围歼”或挤出大别山。
  大别山根据地的确立与巩固,是中原解放区确立与巩固的关键,足以影响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鉴于大别山之敌占绝对优势,刘邓决定分兵作战,将野战军直属部队分成前后两个指挥所,邓小平率主力留在大别山牵制敌人,刘伯承率小部跳出包围圈,进一步作战略展开。
  战事险,军情急,大别山上烽火连天。在坚持大别山的75个日日夜夜,邓小平履险不惊,临危不乱,果断决策,沉着应战,指挥三个野战纵队和根据地军民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渡过了他一生军事生涯最困苦的时期。

大别山背得越多越重,对全局更为有利

  国民党33个旅四面合围,中间穿插,一齐涌上大别山。从地图上看,大别山上无一处可以幸免。
  邓小平率几百人的前方指挥所,登上大别山主脉,穿梭于鄂豫皖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沿着羊肠小路、悬崖峭壁攀援。大家忍饥受寒,不顾疲劳,在山野林莽中露宿,在寒风冰雪中行军。
  个别同志对坚守大别山的信心有点动摇,甚至同红军时期蒋介石“围剿”根据地相提并论。邓小平理直气壮地说道,形式上敌众我寡,实质上完全相反。过去敌人是战略围攻,现在是战略防御。因此,敌人的疯狂是垂死挣扎的表现,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大别山是敌人的要害区,敌人越接近死亡,越要拼命挣扎。
  在邓小平指挥下,坚持大别山的部队巧妙地与敌周旋。二纵活动于大别山北部,六纵活动于大别山南部,三纵活动于皖西。三个纵队以前方指挥所为轴心,形散神聚,飘移不定。
  当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向我合围时,我军跳出包围圈,转到外线以旅团为单位,拖疲消耗敌人。当敌人发现我军主力转到外线对我尾追跟踪时,我军又灵活地甩开敌人,利用敌人在运动中分兵合击之机,集中主力消灭分散之敌。敌人处处扑空,始终未能找到我军主力。
  蒋介石、白崇禧召开大别山军事检讨会,决定采取军事、政治、经济相结合的“总体战”,利用地主、恶霸、特务,恢复保甲统治,发展谍报网、碉堡网,以配合正规军“清剿”,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
  为调动大别山的敌人,减轻大别山的压力,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两军联合破袭国民党军在平汉路和陇海路的兵站基地。尽管平汉线陷于瘫痪,蒋介石仍不动大别山一兵一卒,以显示其“围剿”大别山的信心和决心。
  行军途中,邓小平倚着马鞍向中央写报告:“挺进大别山的意义就是要吸引大量敌人,我们背得越多、越重,对其他兄弟战略区进行大规模反攻更有利。因此,对大别山的支援,不宜急躁,应作较长时期打算。”
  时刻关注大别山敌情的刘伯承,抓住敌整三师孤军进入郑州以南恢复平汉路交通的契机,统筹陈谢、陈粟和刘邓一纵再次携手,全歼蒋军整三师,并在确山包围前来救援的敌整二十师,大有与邓小平汇合之势,对大别山上的敌军构成极大威胁。蒋军防不胜防,只得从大别山抽调13个旅回援。
  内线外线紧密配合,打乱了中原蒋军的整体部署。美国一家新闻机构形象地评论:蒋介石就像一个醉汉,没能遮住眼,冷不防小肚又被人踢了一脚。
  尽管围攻大别山的敌人有所减少,但大别山的敌情仍然严重。敌军严密封锁,部队给养困难,三个纵队再次化整为零。12月下旬,六纵十八旅直属队在大悟王家店落人敌人的口袋。
  当旅长肖永银带着沉痛而又愧疚的心情来见邓小平时,邓小平正在寒冷的院子里,冷水淋浴。邓小平穿着一条裤衩,手里挥动着毛巾,将前胸后背擦得热乎乎的,警卫员端着一盆满是冰渣的水,正要从首长的头上倒下来。
  在这之前,王家店失利的消息在全军不胫而走,有的还看到了国民党散发的传单:“刘邓主力六纵十八旅被消灭,共军虎将肖永银当场击毙……”,“胡琏将军坦言,大别山共军不日将被肃清……”
  虽然这些传单不能相信,但人们心里敲着小鼓,毕竟无风不起浪。
  “王家店战斗失利,被敌人俘虏了200多,旅直属队全丢了。”肖永银哽咽地说完这段话,眼角里噙满了泪水。
  肖永银等待着政委的批评、训骂,甚至是雷霆震怒。他作好了一切准备,降级、撤职,哪怕是削职为兵,他会毫无怨言地接受。
  在邓小平的记忆里,这是刘邓大军历史上少见的整建制被敌人消灭的事件。邓小平沉默着,端起一盆带冰的冷水往头上浇下来,始终未说一句话……
  肖永银悄悄地抬起头,发现了政委痛惜而关切的眼神……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