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少华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三大名山。这是由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以巨大的流血牺牲,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历史地位,为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决定的。在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与此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一代伟人——周恩来。他在关键时刻,对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次设立鄂豫皖边特区,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这里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向豫皖可俯瞰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即成为创立党组织较早、受党的影响较深、工农运动高涨的地区。因此,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三省党组织根据八七会议所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就相继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大别山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实行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构想。随着这个战略构想的付诸实施,大别山相继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和六霍起义,形成了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党的六大后,周恩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长、军委主席,他作为中央主要领导人,对领导武装斗争有着亲身的体验,并且在密切关注各地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29年9月,由周恩来负责起草的著名的“中央九月来信”中就明确倡导:“在全国革命高潮未来时,红军此时主要地采取……省边界游击的策略是对的,但要注意使这……区域的赤色势力联系起来。”“几省边界工作可以联系,能够指挥时,可以成立特委。”与此同时,中央于9月24日发出指示,决定将商城、光山、罗山、黄安、商城、黄陂、罗田等8个县划为鄂豫边特区,建立鄂豫边特委,对鄂豫边、豫东南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实行统一领导。1929年底,周恩来亲自听取了中央巡视员郭述申关于鄂豫边界地区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将有关重大问题提请中央研究决定。当时,鄂豫皖边区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风起云涌,已形成燎原之势,红三十二师一度攻占商城县城(大别山区红军成立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这些都引起周恩来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他在此时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起草致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信中说:“游击战争与苏维埃区域的发展,三月来亦有显著进步,特别是在……鄂东等地”。为了使鄂豫皖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周恩来力促党中央采取更适应实际的策略,并迅速付诸实施。
1930年2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上海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鄂豫皖边区的工作。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结合全国政治形势,强调了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宣布中央决定:将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统一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和三支红军的领导,建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接着,中共中央于2月25日至3月22日,在短短的26天时间内连续向鄂豫边特委发出5次指示信及决定,这在党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与此同时,周恩来亲自逐个与中央派遣到鄂豫皖工作的干部郭述申(首任特委书记)、许继慎(红一军军长)、熊受喧(红一军政治部主任)谈话,希望他们到鄂豫皖边区使中央的决定和指示得到迅速地贯彻。由此也可以看出周恩来对大别山革命斗争的重视程度以及周密细致的求真务实精神。
在鄂豫皖革命斗争发展的紧要关头,周恩来为统一鄂豫皖边区党和红军的组织领导作出了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因势利导地促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速形成和崛起,随后在短矩的两年多时间里即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