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刘少奇:建国后三次武汉行

发布日期: 2016-01-15 来源:

刘永明

  据史料记载,建国后,刘少奇同志曾三次来到武汉,他的伟人风采给熟悉和敬重他的江城人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对于武汉人民来说,1954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一五”计划时期,武汉被中央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江城人民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和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意气风发,凯歌高奏。就在这年的12月底,新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同周恩来总理等随毛泽东主席来到武汉视察。这是少奇同志大革命时期辞别江城三镇27年后又重返黄鹤故地。
  建国后少奇同志首次来武汉视察,只停留了短短的两天。期间,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听取了中共武汉市委主要领导人关于武汉地区加强各方面的配合协作,组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整体,加强对国家重点工业,基本建设,以及掀起学习、宣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重要文件的热潮的情况等的工作汇报。接着,他会见了中南局水利部副部长林一山,详细了解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情况。之后便乘船沿江顺流而下,去南京、上海等地视察。
  正值武汉掀起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积极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潮的时候,1956年12月初,江城人民又迎来了少奇同志第二次到汉视察。他下榻于武汉市委招待所(现惠济饭店)。
  第二天上午,刘少奇和夫人驱车到汉口友益街16号,参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北省总工会旧址。一路上,少奇同志透过车窗亲切地注视着匆匆过往的人群和街面的景象,他看到江城的美好变化,心情十分舒坦、惬意,对坐在身边的夫人王光美说:“前年底,我同毛主席、周总理到武汉,来去匆匆,没来得及去友益街16号看看。今天终于了却了我的心愿。”
  少奇同志乘坐的小轿车缓缓地驶进汉口友益街16号大院停住,他从容地走下车来,站在院子里。默默地环顾院落和这座西欧式的洋楼,触景生情,往事历历,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因为在这里,他曾运筹帷幄,并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工会代表会》、《工会基本组织》和《工会经济问题》等三本中国工运史上著名的力作。这三本巨著的问世,为工会组织和思想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工人运动的指路明灯;在这里,他曾和李立三、林育南、项英、许白昊等同志在一起,领导工人群众开展反帝反封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里,他曾无比愤慨地与工友们一道振臂疾呼:“打倒帝国主义!”“坚决收回英租界!”“强烈抗议日本水兵屠杀中国同胞!”“打倒蒋介石!”;在这里,他曾为了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历尽艰险,殚精竭虑!
  少奇同志一行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登上二楼,秘书和工作人员推开他当年办公的房门,刘少奇缓步走了进去,凝视着那窗户、那墙壁、那桌椅、那地板、那火盆,一切一切都依然如故。他十分肯定地说:“这就是当时我办公的房间!”他深情地向大家回忆起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他曾在这里和战友们纵论天下风云,起草文件,接待来访的工友们,细说着往事,少奇同志的脸上漾满笑意。
  参观完湖北省总工会旧址的当天下午,少奇同志不顾疲劳,马不停蹄地来到武汉第四棉纺织厂视察。武汉第四棉纺织厂党委书记张允一、经理尚金修和工友们热烈欢迎刘奇亲临工厂视察。
  张允一、尚金修兴奋地把刘少奇同志迎进了经理室。刚刚在沙发上坐定,少奇同志就同他们亲切交谈起来。少奇同志询问了他俩的经历,语重心长地说:以前你们打游击,搞土改,应该说是有经验的。现在搞工业,要学习,要钻进去。你们年纪不大,有条件,要多向技术人员学习。资本家管理工厂也有好的地方嘛,要吸取人家好的东西。
  尚金修向少奇同志介绍了裕华纱厂的历史和1952年公私合营后的变化。听到工厂合营发展很快,少奇同志笑着频频点头,转而问道:“党委书记和经理的关系怎样?”“关系很好,重大的问题都是党委讨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对,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少奇同志扳着指头,纵论古今,从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十分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少奇同志接着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就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还要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上当。
  听到这里,张允一情不自禁地说:“我们经常用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修养》教育干部和党员。”“少奇同志,我1939年在延安就听过您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哩!”“要以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著作教育干部和党员。”少奇同志一字一顿地说着。接着问道:“你听过我的讲话?你看我当时讲得幼稚不幼稚?”张允一激动不已,一时竟不知怎么回答少奇同志的问话。事隔多年,张允一回忆起这段对话,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少奇同志谦虚的品德和平易近人的作风。
  当尚金修同志汇报到发挥工程技术人员作用,实行科学管理,开展技术革新问题时,少奇同志极为重视,不仅专注地听,而且不时发问。当听说总工程师叶奎声等人,曾大胆改革细纱机,工效提高了20%以上。听得津津有味的少奇同志关心地问到叶奎声的工资多少。“与书记、经理一样。”少奇同志笑了:“应该!应该!”接着他指出,要真正信任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有职有权;对他们的工作不要随便干涉,技术上是总工程师负责制。少奇同志还告诫厂领导,也要对技术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克服他们存在的技术相轻的问题。
  当少奇同志听说厂里有一名全国劳动模范时,高兴地说,赶快把她请来嘛。全国劳模沈桂英一进经理室,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立即站了起来,同沈桂英紧紧握手。少奇同志指着沙发,让沈桂英坐在自己的身边。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普通的工人就是这样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你多大年纪了?家住哪里?家中有几口人呀?”听着少奇同志亲切的话语,沈桂英紧张拘谨的情绪顿时飞到了九霄云外。她一一作了回答,目不转睛地望着少奇同志慈祥的面容,聆听那发人深思的叮嘱:一个先进人物,哪能行行都先进?所以先进人物也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取长补短。“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先进。”少奇同志的讲话就象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她的心窍。
  “你们是合营企业,有没有资本家?”少奇同志以精辟的语言,讲解了党对资本家的政策,指出要团结教育改造,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第二经理就是资本家,要不要见一见?”少奇同志说:“来了嘛,见一见。”
  第二经理张继良进来后,少奇同志问到他与公方代表关系处理怎么样?张继良回答说:“共产党说话算数”,表示了对党的信任和尊敬。少奇同志鼓励张继良说:“你们是国家工作人员,你们也在变嘛!”少奇同志勉励他好好与公方代表合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教导使得张继良感慨万千,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少奇同志十分关切地询问职工的生活状况。尚金修向少奇同志汇报:厂里女工多,家住武汉三镇,家属宿舍不够用。少奇同志说:“目前国家还有困难,住房问题一下子完全解决不可能,只能逐步来。工厂里有条件,也可以抽出钱来盖宿舍,改善住房情况。”少奇同志的言语不多,却生动地说明了生产与生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深刻道理。
  谈话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该看看车间了。”少奇同志站起身来,王光美同志挽着沈桂英的手走在前面。进了车间,纺织机械发出的特有的轰鸣的声浪扑了过来,简直震耳欲聋。少奇同志却毫不在意,在仔细察看了飞花和灯光后,关切地说:灰尘大了,灯光暗了,你们要注意工人的劳动保护,不能让工人得职业病呀!随后,少奇同志又走了食堂,兴致勃勃地询问饭菜的价格,指着地面的水和桌上的脏物,嘱咐道:卫生条件要注意。接着,少奇同志来到了托儿所。看到托儿所房间整洁,光线明亮,少奇同志满意地点头称好。少奇同志健步跨人了职工单身宿舍,同工人们拉起了家常话。宿舍里响起了一片欢笑声,人们喜气洋洋。房间里,四张双层床,有八个床位。少奇同志见了,笑着向厂领导建议:少摆一张床、少睡两个人嘛,让大家有地方摆摆东西。少奇同志想群众所想,关心群众疾苦,令大家非常感动。
  夜幕已经降临。少奇同志满面笑容地同厂领导握手告别,向工人群众挥手致意,上了汽车。人们目送着远去的汽车,仍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
  少奇同志生前最后一次到武汉是1958年11月下旬。他这次来汉是出席11月28日至12月10日在武昌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正式开幕前夕,金日成首相率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抵汉访问,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身份,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前往汉口机场迎接金日成和朝鲜贵宾。11月25日上午12点钟,刘少奇和陈云、邓小平等在汉的中央领导和部分省市负责人来到机场等候。下午l点多钟,机场上空传来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一驾银色双引擎的飞机着陆了。这时乐队奏起了《东方红》和《金日成将军之歌》。金日成走下舷梯,刘少奇紧紧握住金日成的手,亲切地说:“金日成同志,我们欢迎你和全体代表团同志到中国来。”“谢谢!”金日成用中国普遍话真挚地说。刘少奇转过身来将到机场迎接的中央领导同志和部分省市的负责人一一介绍给金日成和朝鲜贵宾。
  当天下午,毛泽东在武昌洪山宾馆设宴欢迎金日成和朝鲜政府代表团全体贵宾。少奇同志出席了欢迎宴会,他举杯相邀朝鲜的同志干杯,祝他们身体健康,气氛友好热烈,使朝鲜贵宾觉得有宾至如归之感。
  翌日,少奇同志又参加了毛泽东和金日成的武昌会谈。少奇同志在武汉的外事活动并不多,只留下这宝贵的一页。
  11月28日,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隆重开幕了。在大会期间,刘少奇和周恩来在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陪同下,接见了武汉部队指战员,并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在王任重、张体学、宋侃夫和刘惠农陪同下,接见了湖北省、武汉市的群众代表。
  少奇同志在武汉的足迹和历史功绩,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里。他是江城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原载《地方革命史研究》2000年12月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