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梅
湖北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长江自西向东,劈开莽莽巫山后,穿行于江汉平原,此长江最险峻的江段被称为“荆江”。荆江河段蜿蜒曲折,长约337公里,流经湖北省的枝城、松滋、江陵、公安、监利、石首和湖南省的华容、岳阳等县市,北岸有玛瑙河、沮漳河入汇;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流注入洞庭湖。由于荆江地势平坦,河道弯曲,长江从三峡带来的泥沙在此层层堆积,日久天长,形成了汛期水位高于两岸地面几米至十几米,像一把利剑悬之头上。“水从天际流,船在屋上行”,就是大水时两岸堤边城市村庄的真实情景,一旦堤防溃决,十数米高的洪水倾泻而下,大地尽成泽国。据历史记载,荆江大堤经常发生溃决,从东晋太元年间至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大堤发生溃决97次,其中东晋至南宋有记载的6次,明朝30次,清朝55次,民国时期6次。荆江水患给两岸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治理荆江、平波安澜,化险为夷,造福人民,成为两岸千百万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企盼。
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治水患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长江因历史水患频繁,其治理就被列为新中国治水事业的重点项目。在对长江的治理规划中,又以荆江河段的治理为首要任务。1950年8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代表会议上说‘在国家建设计划中……我们要首先做好几件工作,第一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治理好。”为兼顾湖南、湖北和“两湖”平原的利益,中央提出“湘鄂并重、江湖两利”的荆江治水方针,
这是荆江治水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1958年2月26日,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冬日,长江上北风呼啸,皑皑白雪弥漫着江面。就在这行路艰难的日子里,刚刚出国访问归来的周恩来总理,不顾辛劳,携同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带领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工程技术人员立即赶赴武汉,在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等陪同下,乘“江峡”轮溯江而上,开始了他亲自视察荆江大堤,实地考察长江三峡的八天紧张工作。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