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重
集军事统帅与军事理论家于一身的毛泽东,指挥过数以千百计的大小战役,在军事上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马列主义军事学说,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人民军队保持人民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战胜了国内外一切强敌,是中外军事史上弱者打败强者的典范。
毛泽东从事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尚未领兵打仗前,就和湖北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恽代英、萧楚女、林育南、陈潭秋、董必武、林育英、项英过从甚密。在他往返北平、上海、长沙为革命奔波时,必在武汉停留和恽代英、萧楚女等人深谈,探讨中国革命。1927年4月,又在武昌举办了中央农讲所,不少湖北农村的党员和革命青年,在农讲所聆听过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演讲,接受教育和训练。
令人感兴趣的是,毛泽东从事军事活动一开始就和湖北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打上了交道,且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一、以毛泽东井冈山的办法,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在风雷激荡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长江南北有三块由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一块是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一块是横跨长江南北的湘鄂赣苏区,一块是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后两块根据地占了湖北的广大地区并由此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
1927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贯彻党的“八七”会议,要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武装暴动的精神和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中指出的“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论断。黄安、麻城地区的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武昌农讲所的学生戴克敏、汪奠川、刘文蔚、桂步瞻一起发动了“九月暴动”,因敌强我弱,缺乏武装斗争经验,暴动失败,不少优秀的领导和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中。吴光浩、戴克敏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斗争,率72人向木兰山退却,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吴光浩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4月7日,红7军乘蒋桂战争,蒋系第18军与桂系12军矛盾加深,退回河南之际,又重返黄麻地区,发动20万农民,进行黄麻第二次大暴动,成立中共鄂东特委,提出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来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这时红7军奉命改为红11军31师,由吴光浩军长兼师长。但1929年,吴光浩赴河南领导商南起义,路过湖北罗田县腾家堡,遭反动民团袭击牺牲。
秋季,中央派徐向前接替吴光浩工作,后又派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旷继勋、陈昌浩等军事领导来鄂豫边区和11军31师工作。中共鄂东特委学习井冈山的办法,首先在农村分田分地、打土豪,建立村、乡、区、县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实行党指挥枪,大量发展工农分子入党,每师有党员千人,支部建在连上。三是在军事上避强击弱,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第四是严明军纪,借物要还,损坏要赔,对俘虏不杀、不辱、不搜腰包。
由于实行了正确的政策,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很快。1931年1月中旬,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两次出击平汉线信阳至广水段,毙敌一旅长,全歼一营、击溃两团之敌,使敌大为恐慌。派34师师长岳维峻,率3个团北犯,双桥镇一战,被红军5个团包围全歼。时任连长的邹国厚(红安县人)打伤、活捉了敌师长岳维峻。为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红军3个师包围黄安县城,采用围点打援,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红11师32团政委张广才(黄陂县人)率团打下县城外的高桥镇、桃花镇,歼敌1个团。被围困了43天的师长赵寇英,在红军总攻击下,落入了少共国际团布下的“口袋”,被赵鹤亭(黄安县人)所率的一个班俘虏。
1931年11月1日,红四方面军取得黄安、商潢大捷,歼敌2万,使鄂东北、鄂东南根据地连成一片。但六安、霍山、苏家埠的国民党军威胁皖西根据地。1932年3月18日,红10师师长王宏坤(麻城县人)于11月22日拂晓包围了国民党军73师于青山店,打垮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46师师长岳盛旺,消灭敌1团,包围敌1团,余2团落荒而逃。
鄂豫皖苏区接连活捉两个师长,打垮1个师长,震惊了南京蒋介石,再不敢小觑徐向前、旷继勋、许继慎,遂任命国民党第7师代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率15个团2万人马,从合肥杀过来,企图解苏家埠等地之围。但与红军数日激战,除少数漏网外,几乎全军覆没。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歼敌3万,俘厉式鼎以下5个旅长、12个团长共1。8万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军用品无数,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的空前胜利。
毛泽东虽未去过鄂豫皖苏区,当时也未曾指挥红四方面军打仗,但由于他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影响的深远,为全国各根据地所效仿,他的“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对在湖北坚持斗争的共产党人也有巨大影响。在残酷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大别山走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勇敢异常的湖北籍将军。同样在毛泽东、朱德统帅的红一方面军,在贺龙指挥的红二方面军中,也锤炼出了一批智勇双全、能征惯战的湖北籍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为了表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有功之士,从1955年始,为开国将帅授衔,至“文革”前夕,在中华历史的天幕上,1867颗将星以其璀璨夺目的光辉映照出一道多彩绚丽的霞光,令世人瞩目、敬仰,令国人自豪。而其中湖北籍将帅有238名,占全军将帅总数的13%之多。若加上因工作关系或牺牲较早又确是率军作战几年或几十年,战功卓著的宛希先、郑位三、李先念、项英、林育英、陈昌浩、伍修权在内,则湖北籍将帅为245位。因而,湖北也被人称为“将军的摇篮”。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